论近代江南烈女现象的存在环境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wisg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烈女是传统社会为坚守节操而献身的刚烈女性,反映了传统礼教对女性的压迫。晚清而降,西方文明逐渐影响中国,但作为传统礼教的象征,烈女现象仍然存在于近代江南社会,呈现着特定的时代和地域特征。从类型上看,烈女或者矢志殉夫,或者为全贞拒污而死,甚至不惜性命以表孝亲之意,体现了“一女不适二夫”,“顺事舅姑”、“失节事大”等女性道德规范。从阶层角度,无论诗礼之家还是普通小家,都有女性选择殉节,她们从不同的渠道了解甚至服膺传统女德。近代社会的观念嬗变影响着江南社会烈女现象的时空特征:以空间而言,乡村社会环境相对闭塞,传统观念延续,有便于流言滋生和传播的交往圈,常有女性因名节受损而选择自杀;以上海为例的考察可见,近代江南城市观念复杂,既有礼教卫道士对烈女现象的鼓吹,也有知识精英的质疑之声;以时代而言,近代欣赏和宣传烈女的言论尚未退出历史舞台,但批判烈女现象的思潮也在逐渐加强。近代江南烈女现象存在于特定的家族、社会和政治环境中。所谓家族环境包括家庭教育、家族关系、家族力量等要素。从家庭教育上来看,传统的伦理熏染抑或是先辈节烈之举的感召,使贞节观念扎根于女性的内心;以家族关系而言,与丈夫的笃厚感情,丈夫去世后的无所依靠,或者是家人的逼醮促使她们轻生;从家族力量上看,一方面,家族能够承担烈女身后之事,尤其是了却了立嗣之事;另一方面,家族将殉节女性的出现视为本族的荣耀。近代江南传统观念的延续构成了烈女现象存在的社会环境:在民众社会的传统氛围之下,民众对烈女现象的支持、不遗余力地热衷于纪念、宣扬烈女,都为烈女现象的存在提供了可能,尤其是传统儒家精英对节烈观的鼓吹,更是为女性殉节的合理性提供了舆论基础。晚清至民国时期特殊的政治环境使烈女现象极受关注。意识形态层面上,地方官员积极为治下区域内的烈女请求朝廷的旌表,并且热衷于祭奠烈女的相关活动,以表明官方支持女性殉节的态度;晚清政府延续清前期旌表烈女的惯例,袁世凯政府更是出台《褒扬条例》明确政府对烈女现象的支持。以太平天国时期为例可见,在战争环境中,女性常因不愿受辱,为保全贞节而自尽。近代江南烈女现象是传统文明在近代社会延续的典型面相,体现了传统文明与近代文明相互交织的一般特征。
其他文献
介绍了设备状态检修专家系统的结构,提出了一种基于模块化的神经网络的系统结构和学习算法.它通过用分解判定子模块对输入向量的适当分区域、由合成子网将各区域的结果合成,
草莓花芽分化和发育的条件完全不同,甚至相反。花芽分化的条件是低温和短日照,当外界日平均气温为15℃~20℃,日照时数为10~12小时的条件下,开始花芽分化。而花芽发育则需要高温、长
Internet业务量的激增和网络应用特殊化都使得负载均衡成为迫切需求,Linux虚拟服务器按传输层连接对集群节点进行业务分配,能便捷而高效地实现负载均衡.文章对其工作方式和均
1937年7月底,日本内阁决定大举增兵华北,进攻北平的中国守军。二十九军在南苑作战的失利使战局急转直下,形势对中方极为不利。然而,驻扎于通州的伪冀东政府保安队却在29日凌
1958年,农业合作化已完成,在国家的倡导下,临沂地区发起稻改运动,大规模改旱田为水田以治理涝洼和提高粮食产量。政府将水稻化和水利化作为实现农业大跃进梦想的重要途径,给
吕碧城(1883-1943)是晚清至民国时期一位富有传奇生活经历的女性。她年轻时(21岁)逃离闺阁,随后因才华横溢获得宝贵的人生际遇,从而名满天下。她曾从事女权运动和女性教育事
合肥,一座承载庐州文化的现代城市,其城市形象魅力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速度。通过庐州政治文化、书画文化、戏剧文化的哲学审美及其在合肥都市圈的形象,本研究立足于设计艺术学
<正>近日,一位名叫李明勇的高校老师引发了网友关注。老师校园里教书,能有啥稀奇的?原来是这位老师的经历让人感叹:16岁时成绩优异,但因家人患病,负债累累而无奈辍学;22岁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