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的范式,运用访谈法,选取了N市的两所幼儿园,每个幼儿园随机抽取一个大班作为研究对象,共54名。采用自下而上的分析思路,扎根于原始资料中,通过对原始资料的归纳、概括、提升,逐渐生成研究框架,形成以下四大研究主题:5-6岁幼儿对游戏的定义;5-6岁幼儿对游戏特征的看法;5-6岁幼儿对游戏的分类;5-6岁幼儿对游戏条件的看法。5-6岁幼儿对游戏的定义,归纳为四类观点:游戏是名称,游戏是老师告知的游戏,游戏是材料,游戏是过程。5-6岁幼儿对游戏特征的看法,归纳为以下几类观点:有关自由与规则,存在着两类不同水平的观点,一类幼儿认为游戏仅仅是自由的,另一类幼儿认为游戏是自由的,又是有规则的;有关假装与真实,存在着两类不同水平的观点,一类幼儿认为游戏是假装的,另一类幼儿认为游戏亦真亦假;绝大多数幼儿认为游戏是“好玩”的;大多数幼儿把“学本领”作为判断活动是否是游戏的参照系。5-6岁幼儿对于游戏的分类,呈现出从“小”到“大”,从“简单”到“最难”、从“普通”到“高级”的特点。5-6岁幼儿关于游戏条件的看法,归纳为:老师的许可;要有特定的空间;材料与玩伴;其中一部分幼儿认为游戏要有材料,另一部分幼儿认为游戏要有玩伴,少数幼儿认为游戏要有材料,更要有玩伴。要有一定限度的身体参与与心智参与:一部分幼儿认为游戏需要一定限度的身体参与,另一部分幼儿认为游戏需要一定限度的心智参与,少数幼儿认为游戏需要身体参与,也需心智参与。基于研究结果,探讨了“与外在形式相比,幼儿更注重内在体验”、“‘学本领’是幼儿判断游戏的重要参照系”、“幼儿没有提到教师的参与”等问题。给幼儿园老师提出了三点建议:让游戏“好玩”一点:关注幼儿的游戏性体验;和幼儿“一起”:参与游戏,陪幼儿玩;渗透游戏精神:提高一日活动的游戏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