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目前我国财政支出的情况来看,投资于公共工程领域的部分占其很大比例。这些公共工程具有投入资金大、耗费工期长、且政策性强的特点。要保证公共工程建设资金合理、合法、正确使用,需要各个监管部门发挥好其监管职能,以达到财政支出的预期效果。而审计部门作为国家的“免疫系统”,是公共工程领域中非常重要的监督者,传统的事后审计方式在公共工程审计中逐步暴露出其审计方式的滞后性、被动性、低效率性等缺点,很明显不能满足公共工程审计的要求,所以需要一种新的审计方式来取代。随着跟踪审计理论及实践的不断发展,全过程跟踪审计逐步在公共工程审计领域中被应用。这种审计方式是一种事先地、动态地、主动地控制,将传统事后审计难以看到的漏洞事先堵住,避免资源流失,及时挽回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损失。因而能够更好地降低工程造价、确保工程质量、防止舞弊发生、降低审计风险,进而高效地发挥审计的职能。本文重点对公共工程跟踪审计的介入时点、审计模式、审计客体和主体以及如何构建审计工作绩效评价指标的相关问题展开深入的探讨。在研究审计介入时点方面,笔者从理论和实践方面论证了实施公共工程事前跟踪审计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实施事前审计时,工作重点应该放于投资决策和项目可行性审计及工程设计审计方面的观点;在研究跟踪审计的模式方面,本文先将跟踪审计模式细分,然后从现实角度探讨了采用全过程跟踪审计模式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审计时应该把握好审计监督者的角色、整合审计资源、创新审计方式的观点;在研究跟踪审计的客体和主体方面,本文在分析审计主体难以界定的原因之后,提出了应该形成审计合力的观点,并指出了实际操作过程中应该把握的关键点;在分析跟踪审计工作绩效评价指标方面,本文借用了著名管理学家罗伯特·S·卡普兰提出的平衡记分卡的思想,从审计成果、审计风险和质量控制、员工学习成长、利益关系方管理四个维度,探究构建出公共工程跟踪审计工作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希望通过对这些问题多角度、多方位的探讨后,能够将其形成统一的定论,从而丰富和完善公共工程跟踪审计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