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维多利亚时期被认为是英国工业革命的顶峰,也是大英帝国经济文化的全盛时代。首都伦敦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浪潮下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其经济结构的转型、政治制度的民主化都为伦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伴随着这一进程,伦敦三层式的社会结构也逐渐由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过渡。本文借用社会学的社会分层理论,以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上层、中间阶层以及社会下层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其政治、经济、婚姻、教育、休闲方式等方面的类型与特点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维多利亚时期被认为是英国工业革命的顶峰,也是大英帝国经济文化的全盛时代。首都伦敦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浪潮下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其经济结构的转型、政治制度的民主化都为伦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伴随着这一进程,伦敦三层式的社会结构也逐渐由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过渡。本文借用社会学的社会分层理论,以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上层、中间阶层以及社会下层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其政治、经济、婚姻、教育、休闲方式等方面的类型与特点,旨在分析这一时期伦敦社会阶层的流动以及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全文共有四章。
第一章首先介绍了维多利亚时期处于伦敦社会上层的贵族群体。在维多利亚中后期,贵族分封的数量逐年增加。在经济地位上,受到农业革命的影响,贵族收入减少,甚至负债累累。在政治地位上,其特权被削弱,上院贵族的成分被改变,越来越多的中产阶层获得参政权。此外,贵族们的“精英教育”资源的开放以及内婚制的动摇都表明维多利亚时期贵族阶层面临着不可逆转的危机。
第二章主要以伦敦社会中处于上升阶段的中间阶层为研究对象。维多利亚时期中间阶层是一个多层次的群体,由此首先对中间阶层的职业构成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其次通过从经济收入、数量、以及住房郊区化等方面来论述,突出维多利亚时期新兴中产阶层是一个力量不断壮大的社会群体。并且对伦敦中间阶层的婚姻和家庭、休闲方式作出了详尽的阐述,进一步说明中产阶层在模仿贵族的同时也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特征,强化了本阶层的身份认同。
第三章对维多利亚社会下层进行研究,其成分相对复杂,既包括稳定收入的体力劳动者,又包括临时工和依靠救济的贫民,甚至一些非法职业者同样属于这一阶层。本章通过对社会下层住房改革、初等教育的普及和社会下层闲暇生活的文明化,来表明其独特的社会地位决定了其急剧变动的状态。
第四章将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来分析维多利亚时期伦敦三个社会阶层内部以及阶层之间的流动,并且从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方面来解析社会阶层流动的原因。
其他文献
卢沟桥事变之后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日军强大的军事力量面前,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的阻击大多以失败告终。日军南下、西进并重,中国军队在付出巨大的牺牲之后,将战线稳定在中部地区。1938年底日军攻占武汉、广州之后,日军的“速决战”战略改变为“持久战”。 在日军的强势进攻下,大量中国士兵沦为俘虏。1938年底之前,日军对中国战场的战俘多采取屠杀政策,并且在攻陷南京时达到高潮。转入持久作战之后,日军不再
本文以评弹界首个国营团体(上海评弹团)为研究中心,以该组织成立的1951年至上海评弹界组织化完成的1960年为研究时限,通过架构评弹组织视角的理论,以解剖麻雀的方式,“从小处入手,以小见大”,来探讨该阶段的时代特征以及江南社会的变迁史。 评弹组织视角的理论由组织结构、组织文化、组织成员、组织实践、组织权术五部分构成。组织结构视角关注在由单干到集体的组织化过程中,评弹艺人对自身命运的把握。即在梳理
节日是古希腊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透过节日的活动,可以窥见古希腊人的生活和他们的精神世界。古代雅典最重要的节日是纪念雅典娜的大泛雅典娜节,本文以此作为古希腊的一个文化“切片”,通过案例研究来探析古希腊文化的一个侧面。在现代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试图重构一个完整的大泛雅典娜节的场景。所建构的“事实”主要来自三种证据:古典文本、瓶绘和基于公元前370年左右的一个碑铭的“大泛雅典娜节比赛项目表”。
本文对柏克的研究主要不是柏克的主流思想——柏克的保守主义思想和他对法国大革命的批判,而是长期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和研究的柏克帝国思想。柏克是一名有深刻思想的政治家,而非政客,有三十年的英国议员生涯。帝国是柏克持续关注的主题,有大量关于美洲殖民地、爱尔兰和印度事务的政治实践活动。在这三个帝国事务中柏克倾尽很多心力,他为此写了很多著作、议会演讲、私人信件等。 柏克始终关切并争取故土爱尔兰的权益,改善英国
中古时期存在着这样一种趋势,即在皇位继承方面,逐渐出现以皇子参政以为辅助的倾向。而在这种趋势当中,可以沿着治乱、胡汉、南北三条线索来进行勾画。在汉朝代秦而起之后,确立了皇太子制度,并制度性地保障其皇位继承的顺利。 但汉末三国的动乱使得这种制度受到了破坏。十六国时期,由于诸胡族政权的建立,胡汉因素被引入皇子参政的表现当中,在纷繁的政权内外斗争中产生出多种皇子参政的形式。而两晋则相对稳定,更多地依靠
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其演化是一个漫长的渐进过程,需要长时段的考究,既是一个自然问题,也是一个历史性问题。目前,关于宋代生态环境方面的研究在我国虽有起色,但仍较为薄弱。基于此,本文希冀在充分运用历史学的视角,广泛吸收历史地理学、环境考古学、生态学、环境学及环境变迁学等相关学科资料和成果的基础上,对宋代长江沿线生态环境进行系统性、多维度、深层次的探索。 除引言和结语外,全文由四章组成,分析
五通神自唐代便兴起于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此后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流传,是民间信仰中的重要现象,宋元时期因受到官方的认可而得到进一步发展。明清至民国,五通神表现出了极强的时代适应性,以财神和邪神的双重身份继续存在。由于五通神存在的特殊性,因此近年来该信仰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但其研究成果多为区域性考察,且主要集中于对源流的考述和从文学角度的分析,鉴于此,本文试图采用社会史视角对五通神信仰进行全景式的
本文主要依据江西萍乡的历史文献与田野调查资料,通过对清代萍乡义祠的研究,探讨图甲制下的乡村社会结构。 义祠是清代萍乡图甲组织定期聚会、联合祭祀开籍祖先、议事、承充官府下派的保正、社长、社副、里书、图长等差役的场所。就义祠的性质来看,支撑义祠的是以“图”或以“甲”为基础的共同体组织,具有公义、信义的特征。义祠分为图祠和甲祠两种类型。所谓图祠是由图会建立的义祠,甲祠是由甲会建立的义祠。就义祠的空间分
清末与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深刻变革时期,社会、政治、文化关系发生变化并重组。从教育的角度来看,中国的教育走出了传统的中世纪,完成了向近代的转变。这段历史,有几个重要的事件,清末新政、辛亥革命、南京国民政府成立都是其中之一。而这些重要事件均与中国公学的产生、发展、衰落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国公学创立的时代背景是1901年的清末新政,直接原因是1905年留日学生反对日本文部省颁布的《取缔规则》。封建官
唐宋之际,中国传统社会发生一系列变革,使得宋代呈现出与唐前期迥然不同的社会风貌,其中之一便是社会流动的频繁。宋代笔记小说内容丰富多彩,更有对下层民众现实生活的描绘,具有极高的社会史料价值。故而,以笔记小说为视角,结合唐宋变革的时代背景,来观察宋代社会流动的微观场景,将更为直观、生动。宋代社会流动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即阶层流动、职业流动和人口流动。 阶层流动是指社会成员在阶层内部和各阶层之间的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