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探讨非典型病原体(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在天津地区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的不典型肺炎(Atypical pneumonia)中的感染及治疗转归情况,以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2.研究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interleukin-1 receptor antagonist, IL-1Ra)基因可变串联重复序列(variable number of tandem repeats, VNTR)多态性及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基因外显子5多态位点TaqⅠ与天津地区成人CAP的相关性。方法:(1)随机收集2008年4月至2009年3月在天津地区三家三甲医院诊治的成人CAP患者120例,均符合2006年日本呼吸协会制定的《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治指南》中推荐的不典型肺炎诊断标准:①年龄<60岁;②无或仅有轻微的基础疾病;③顽固性咳嗽;④胸部体格检查无明显异常;⑤无痰或快速诊断试验未发现病原体;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0×109/L.上述6条中满足至少4条应考虑为不典型肺炎。采用被动凝集法测肺炎支原体IgG抗体,用聚合酶链反应DNA扩增检测技术及间接免疫荧光滴定平板技术分别检测肺炎衣原体DNA和肺炎衣原体IgM抗体并分析CAP患者中上述两种病原体的感染情况。(2)选取29例(24.2%)由非典型病原体(肺炎衣原体、肺炎支原体)所致的CAP患者为观察组,41例(占34.2%)由其他细菌导致的肺炎患者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的发病时间、治疗及转归等情况进行分析。③按CAP患者病情的进展和美国胸科学会(ATS)2001年新修订指南中对重症肺炎的诊断标准界定出重症CAP患者50例作为重症组,其余70例作为轻症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方法,观察与炎症相关的IL-1Ra基因VNTR基因多态性及IL-1β基因外显子5多态位点TaqⅠ的分布情况。结果:共收集CAP患者120例,其中肺炎支原体28例(占23.3%)是最常见的病原体,肺炎衣原体仅有1例(占0.8%)。其他痰细菌学描述分布如下:肺炎链球菌15例(占12.5%),流感嗜血杆菌10例(占8.4%),大肠埃希菌5例(占4.2%),卡他莫拉菌5例(占4.2%),肺炎支原体合并流感嗜血杆菌4例(3.3%),肺炎支原体合并肺炎链球菌2例(占1.7%)。对非典型病原体所致肺炎患者(观察组)的流行季节进行统计显示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冬春季节(占87.5%),发病时间集中在夏秋季节的7例(占24.1%),这国内其他报道基本相符,对照组各个季度的发病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中有15患者入院前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治疗5~6天后,体温、咳嗽咳痰、胸闷、气促症状无明显缓解;观察组入院后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7~14天,患者体温、咳嗽咳痰等临床症状在7天以内消失,胸部X线片示肺部阴影在2~4周消失,痊愈出院。对照组入院后用左氧氟沙星治疗7~14天,体温、咳嗽咳痰等症状在56天消失,胸部X线片示肺部阴影在2~4周消失,痊愈出院。IL-1Ra VNTR共有5种等位基因:IL-1A1、IL-1A2、IL-1A3、IL-1A4和IL-1A5, IL-1βPCR扩增产物经TaqⅠ作用后产生3种基因型:C/C基因型;T/T基因型;C/T基因型。轻症组中A2型等位基因和A1/A2基因的分布频率与重症组相比明显增加(0.080vs0.022,P<0.05;0.160vs0.044,P<0.05),IL-1β外显子5TaqⅠ多态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及基因型分布与轻症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①在天津地区成人不典型肺炎中,非典型病原体(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的感染率为仅24.1%,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及其混合感染等也占有很大的比例,提示我们在不典型肺炎的临床治疗中应当注意病原体的检测以指导抗生素的应用。对于不是发生在冬春季节、大环内酯类治疗效果不明显的非典型肺炎的患者应考虑细菌性肺炎及混合感染。②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第二内含子串联可变重复序列及白介素1β外显子5TaqⅠ位点的基因多态性研究表明IL-1Ra A2等位基因在CAP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具有潜在的保护作用。该结论为未携带A2等位基因的重症CAP患者是否能早期采用拮抗剂治疗和干预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