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作为一个自然人,始终生活在现实的生活世界之中,这是一个毋庸置疑、不言自明的前提。同时,儿童个体的成长和发展无时无刻不来自于对这个生活世界的直观体验。现象学“回到事情本身”的哲学态度启示我们回到那个尚未为被概念化的,保留所有全部的生动和丰富的充盈的生活世界中,直观儿童成长和教育发生的本源形态。马克思·范梅南与巴斯·莱维林合著的《童年的秘密——秘密、隐身和自我的重新认识》一书,以秘密体验的研究开启了这样一种对于教育情境中对儿童内心生活体验的关注。我们得益这种研究的启示,但同时也看到,儿童的生活世界不仅是“家庭、厨房、街道”的私人空间,也不仅是“阁楼、洞穴、棚屋”的隐秘世界,而是随着儿童生活的逐渐延展走向“学校、教室、操场”公共空间和开放世界。本研究旨在关注儿童在学校生活作为一个公共社会场域对于儿童的成长体验以及教育学意义。在此意义上,本文试图以现象学哲学和杜威教育成长论作为主要的理论依据,收集、描述并呈现中小学生学校生活的生活体验故事,为重新理解儿童成长寻找一些理论依据和操作路径。为此,本文将从以下四部分展开论述:绪论部分:基于自身的成长困惑及专业学习的理论视角提出研究的问题,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理论框架。介绍本研究的方法论及方法——生活体验研究。第一章:儿童成长的教育学理论建构。本文基于对胡塞尔生活世界理论的理解,强调回到儿童的生活世界意味着回到那个正在发生着的、活生生的、主体间相互的、共同拥有并体验着的意义世界。同时,杜威关于教育即生长的相关论述启示我们儿童成长的可能性与必要性,需要来自于他人和学校的本质帮助。基于此认识,我们得知,学校生活对儿童成长不可替代的作用,即是正在“发生”和师生之间共同面对和拥有的意义世界对儿童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的影响。所以,教育首先并首要地与教育情境有关——因为正是教育情境使教育的发生和真正发生成为可能。其次,真正的教育就是它刚刚“发生”时的样子,丰富的内心体验,微妙的情感交流,任何抽象化和概念化都将破坏它原生态所具有的丰富和生动。第二章:儿童成长的生活体验故事。在上述理论探讨的基础上,本文指出生活体验的本质——一种活的体验及其教育学的意义,并以一种描述的方式呈现了大量真实的儿童在学校中生活的体验故事,由此展现亲子之间:爱与规训;师生之间:唤醒与照亮;同伴之间:合作与竞争的一个个真实的教育情境和体验故事。第三章:引孩子走在“成人”的路上。对儿童生活体验的研究既是发展学校教育的逻辑起点,又对当下学校教育的批判和反思具有极大的意义和价值。成长始于家庭——体验爱与规训;“教师替代父母”——体验唤醒与照亮:恰同学少年——体验休戚与共的同伴关系。结语:为学校教育如何重构和改善儿童成长环境提供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