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同译本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传统译学往往因为过于关注原文文本与译文文本在形式和意义上的对等,从而陷入主观上对译文“优劣”评价和“正误”判断。随着描述性翻译学的发展,主观评价研究暴露了它忽视翻译所相关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考察的弊端。自从莫娜·贝克提出用语料库研究译者文体以来,描述翻译学理论框架下的译者风格研究借助语料库取得了丰硕成果。这样的研究主要通过大规模的语料分析,考察译者所偏爱的语言模式,对构成译者风格的因素进行量化分析,并从社会、历史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阐释。本文以美国文学之父华盛顿·欧文的散文“《西敏寺》”的两个汉译本(夏济安译本和高健译本)为研究对象,以描述翻译学为理论工具,主要探索两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所隐藏的译者“声音”和“指纹”。本文方法论主要采用描述和比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自建小型平行语料库,比较分析了两个不同译者对“《西敏寺》”的翻译。我们从词汇(动词、形容词、副词和名词)和句法层面对译者文体进行了比较研究。本文对两位译者的译本孰好孰坏不作评价,只作描写性分析,研究发现:两个译本与原文相比,风格接近,特别是词汇层面译文用词风格与原文所塑造的庄严和肃静的氛围契合;高译和夏译从语言层面表现出不同的译风:其中高译偏向归化,译文大量增删原文词汇,但传递信息完整,译文理解对语境的依赖性大,句法上善用其创作的停顿理论来处理句间节奏,打破原文表层结构,译风古雅而简洁;夏译对原文的忠实度更高,偏向直译,减少了读者处理加工译文信息的任务,译文理解对语境依赖性较小,多用小句,并善于利用汉语特点作结构转换,译风自然流畅,译文不露翻译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