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在潮棕壤上进行长期施肥试验(开始于1990年),涵盖了中国颇具代表性的8种施肥模式:不施肥(CK)、单施循环猪圈肥(M)、单施氮肥(N)、氮肥+循环猪圈肥(N+M)、氮肥+磷肥(NP)、氮肥+磷肥+循环猪圈肥(NP+M)、氮肥+磷肥+钾肥(NPK)、氮肥+磷肥+钾肥+循环猪圈肥(NPK+M)。
对1990年本底和2004年耕层(0-20cm)土壤样品以及1995年、2001年和2007年耕层(0-20cm)土壤样品进行无机磷分级测定。纵观这18年施肥处理,结果表明:有效或缓效态无机磷(Ca2-P、Ca8-P、Al-P和Fe-P)在无磷肥直接投入的情况下皆有不同幅度的下降,导致土壤无机磷收支赤字,在有磷肥直接投入的情况下,这些形态的无机磷不但能满足当季作物需求还有盈余,丰富了土壤P库;而O-P和Ca10-P这两种形态的无机磷的生物有效性很低,但可由盈余的有效态无机磷缓慢转化而来,长期试验结果表明,盈余有效态无机磷会逐渐转变成无效态,肥效降低;所有的施加循环猪圈肥的处理相对于单施化肥的处理能减缓无机磷素的下降,促进磷素缓慢积累,甚至能逐步建立起小规模的P库,可见循环猪圈肥不但能发挥前期供磷作用,也有较好的后期供磷作用。
各形态无机磷与速效P(Olsen-P)之间存在很好的相关性,对土壤中各形态无机磷与速效进行通径分析及逐步回归分析,在全部引入各因子的情况下得出回归方程:Y=15.127+2.158x1+0.152x2+0.265x3+0.168x4-0.128x5-0.247x6(R2=0.9997,F=571.78,Pr=0.032;Y、x1、x2、x3、x4、x5和x6分别代表Olsen-P、Ca2-P、Ca8-P、Al-P、Fe-P、O-P和Caio-P的含量),这进一步明确了各因子间的关系。无机磷分级与速效含量测定相结合,可以为评价土壤供磷力提供更科学的理论依据。
循环猪圈肥(M)对土壤无机磷形态的影响与矿质磷肥截然不同,对几种有机物料(大豆秸秆粉、玉米秸秆粉、新鲜猪粪和腐熟猪粪)进行无机磷分级测定,研究发现:秸秆粉中各形态无机磷的含量甚微,而新鲜猪粪中含量较高,各种有机物料中Ca2-P、Ca8-P和Al-P的含量明显高于其它组分,新鲜猪粪与秸秆粉混合堆腐,其Ca2-P和Ca8-P含量有所下降,腐熟猪粪中有效态的无机磷组分主要来自新鲜猪粪。循环猪圈肥(M)在施入土壤初期,会提供大量的Ca2-P和Ca8-P,这两部分主要来自新鲜猪粪,并且随着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循环猪圈肥(M)将再次缓慢释放出Ca2-P和Ca8-P,发挥后效作用;循环猪圈肥(M)在施入土壤初期还能提供相当数量的Al-P、Fe-P和O-P,但是,与Ca2-P和Ca8-P不同的是,这三种形态无机磷后期释放较少。
为进一步明确土壤无机磷形态变化除了受施肥影响之外有无其它干扰,对三种茬口(一季玉米茬、大豆茬、连作玉米茬)的无机磷分级与速效P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一季玉米茬、大豆茬口中二者都表现出良好的相关性,而连作玉米茬口中二者相关性弱于前两者,可以说明不同的茬口对于无机磷组分含量影响是不同的。大豆根茬分解释放出的有效态无机磷素成为翌年植物生长一个重要的速效P库。这为合理地评价土壤供磷力、指导磷肥管理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本研究选择8种典型的施肥模式来模拟我国农田土壤供磷力的发展。在早期单施有机肥的条件下,循环猪圈肥(M)能释放部分磷素以供作物生长所需,随着施肥年限的增加,其在土壤中残效累积,能建立起小规模的无机P库,在农业发展中对于提高土壤供磷力极为重要;氮肥的施用,加速了作物对磷素的吸收,使得磷素输出加剧,磷素利用率提高,充分利用土壤磷素,间接地提高土壤供磷力,但是土壤P库仍是入不敷出;氮肥配施循环猪圈肥(N+M),尽管有循环猪圈肥的投入,还是很难满足作物对磷素的需求,土壤供磷力相对低下;磷肥开始施用以后,大大改善了土壤的供磷状况,每年土壤中残存的各无机磷组分有部分盈余,土壤P库逐步扩大,土壤供磷水平大大提高;钾肥的引入,农田土壤供磷水平开始出现转折,因为钾肥能促进磷素的吸收,使得磷素被大量带出农田系统,作物体内磷素含量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