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艾丽斯·沃克是20世纪美国非裔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被誉为黑人妇女文学的代言人。她的小说创作始终植根于美国南方黑人的文化传统,内容主要反映深受社会和黑人男性双重压迫的黑人妇女的爱与恨,表现她们自我成长和追求个性完整的斗争。1982年出版的《紫颜色》是沃克对黑人女性文学的一大贡献,并于1983年为沃克揽下美国文学界的两项大奖—普利策小说奖和美国国家图书奖。在国外,沃克的作品一度备受关注,国内学术界近年来也对其作品颇多关注,但对沃克作品的文学批评多从妇女主义角度展开分析,鲜有发现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展开研究。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一种文学批评方法,最早由聂珍钊教授提出,并在多位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发展起来,它认为文学是特定历史阶段伦理观念和道德生活的独特表达形式,文学在本质上是伦理的艺术。它旨在从当时的伦理立场来解读,分析和阐释文学作品,探寻作品中导致社会事件和影响人物命运的伦理因素,并从历史的角度做出道德评价。伦理,伦理环境,伦理身份,伦理意识,伦理选择等都是该批评方法的核心术语。本文试图以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为大框架,从伦理环境压迫,伦理身份缺失,伦理意识觉醒这三个层面来对《紫颜色》进行系统研究,探讨《紫颜色》中沃克对黑人女性形象的刻画,以便更好地理解艾丽斯.沃克求真﹑求善﹑求圣的人文伦理思想及伦理诉求。本文共由六部分组成。第一章是论文的引言部分。这一章扼要介绍沃克的生平,文学成就。重点放在对沃克及其《紫颜色》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的介绍上。第二章简要阐释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的概念和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进而提出以文学伦理学的批评方法为主要框架,用文本细读的方式探索分析《紫颜色》中蕴含的丰富伦理内涵。最后提出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第三章研究伦理环境的压迫,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分析黑人与白人社会以及黑人与黑人内部社区的关系,探讨作者在该层面“求真”的伦理态度与追求,凸显了沃克对黑人与白人社会之间,黑人男性与黑人女性之间建立一种和谐,平等关系这一真理的诠释。第四章详细分析伦理身份的缺失,伦理身份总是通过与他人的关系体现出来的,通过分析黑人女性与父母,丈夫的关系,探究作者在该层面“求善”的伦理主张,彰显了沃克对独立﹑爱﹑黑人姐妹情谊这些不同形式善的倡导。第五章主要论述伦理意识的觉醒。伦理意识反映的是人与自我的关系,探寻作者在该层面“求圣”的伦理诉求。自省﹑经济独立﹑悔改﹑向善是沃克所追求的“圣”的表现形式与实现途径。第六章是论文的结论部分。本论文认为沃克在《紫颜色》中无情的揭示了黑人女性的悲惨境遇,并提出了自己的伦理诉求,真理﹑平等﹑爱﹑经济独立以及黑人女性的姐妹情谊是黑人女性获得成长的一剂良药同时黑人民族要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解放,黑人男性的自省与完善也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