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速写(sketch)是中国文坛20世纪20年代末引进的一种外来文体,在20世纪30年代一跃成为文坛生力军。作为一种短篇纪实散文,速写具有快速客观摹写现实生活的特征,非常契合当时社会动荡、纷争迭起的特殊环境的需要,从而如鱼得水地发展壮大起来。速写在其后的发展进程中更多地被新闻领域所使用和发扬,逐渐被文学领域遗忘。本论文主要从钩沉历史的角度,试图探寻速写在中国的发生、发展之路,还原其历史真容,考量其价值和意义。速写在19世纪的欧美文学界是一种新兴文体,既汲取了短篇小说在描绘场景、塑造人物、营构故事等方面的优点,又具有类似散文的重在纪实、结构简单、明白晓畅的特征。速写传入中国后,其纪实性的特征被凸现出来。20世纪30年代的速写以现实社会的事件或人物为题材,抓住彰显事物特点的片断进行客观描摹和叙写,具有一定的新闻性,能为文学创作积累素材。速写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蓬勃发展起来。作为重在客观表达的纪实文体,速写既符合大变革时代读者的需要和文化专制统治下作者的写作环境,也与当时盛行的“写实”文学热潮相契合。在1929年到1939年这11年间,速写得到众多文艺杂志和报纸副刊的支持,尤其以一批左翼进步刊物为主要阵地,以“左联”作家为首的进步作家为主要推动力量。速写在萌芽阶段逐渐形成其体式特征;在崛起阶段,其白描勾勒的手法更加成熟,叙事更加老到;在全面繁荣阶段,速写获得了塑造典型形象、借鉴新闻写作手法的新发展。速写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获得了全面的繁荣,成为中国文坛的一支生力军。20世纪30年代的速写作品因使用的具体手法不同,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面貌,有的注重故事情节的巧妙营构,有的着力于生活经历的客观叙写,有的侧重人物形象的快速勾勒,还有的着眼于社会风貌的冷峻描绘,这是因当时的作家对速写文体的理解不同、辨识不清而造成的。历来的研究仅凭某些速写作品的某种特征,就简单地把速写认定为小说或报告文学。我们分别将速写与小说、速写与报告文学进行对比研究就会发现,速写与小说、报告文学有着较大的区别,且保持着独立文体的姿态,属于一种纪实散文。20世纪30年代的速写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新闻价值、美学价值、社会价值和史学价值,因而成为当时备受瞩目的文坛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