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对于命运的思考与反抗——中岛敦作品主题探微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m998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岛敦是日本昭和初期一位很特别的作家。他出生在汉学世家,自幼就受到了良好的熏陶,汉学功底深厚,青年时代又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东京大学主修国文学,同时在这一期间他又接受了大量西方思想,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知识架构。中岛敦才华横溢但却命运坎坷,短暂的生命历程经历了父母离异、失去亲人、病魔缠身、事业不顺等种种人间痛苦,这些生活经历对他的独特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另外,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日本又处在战争的泥潭中,军国主义叫嚣日本全国,整个社会人心躁动,混乱不堪,文坛也处在“暗谷”中,纯文学发展无路,专心于文学的中岛敦亦受到了这种时代的影响而苦恼不已。 正是在以上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诞生了中岛敦一系列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虽然这些作品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但是透过这些作品,我们却可以感受到相同的东西,那就是人对于存在的疑惑与不安、面对命运的无奈与孤独,这就像一条红线一样贯穿在这些作品的始终。在他的前期作品中,这一思想体现的尤为突出,中岛敦在《狼疾记》、《变色龙日记》等作品中作了淋漓尽致的心理描写,但是他最终也没能逃出这个形而上学的不安。作为作家他渐渐不能满足单纯的描写自我,为了使自己的创作能够有所突破,他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中国历史舞台,运用自身深厚的汉学积淀,创作了一系列中国古典题材的作品,其代表就是《山月记》和《李陵》。在后期作品中,他虽然还在受着同样的形而上学的思想的苦恼,但是这种苦恼的表现形式已经由内转向了外,关注起了命运的恶意与不公。在命运的恶意面前人是毫无抵抗能力的,只能接受和屈从。即使塑造出来的理性人物也不过是作者面对命运恶意的一种抵抗与努力罢了。虽然中岛敦的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有其消极的一面,但是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那种不安与困惑也是当时知识分子心灵的真实写照,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共鸣。 本文拟从中岛敦作品的主题入手,来分析透过作品所表达出的以中岛敦为代表的昭和初期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与心灵历程,并希望给后人一些启示与思考。
其他文献
2001年发生在美国的9.11事件导致了世贸大厦的坍塌,而在其废墟上即将崛起的是自由大厦。本文分别对世贸大厦和自由大厦规划过程中的重要参与力量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以期揭示两个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传统译论对翻译的研究更多地是关注语言层面的“忠实与否”, 忽略了翻译过程中更加深远的文化力量。直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翻译研究向译入语文化转向(ta
口译的重要性勿庸置疑,但当前对其研究却十分有限。尤其对交替传译理解过程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在对其有限的研究中,尚存在许多突出问题,例如过于抽象概括,缺少与其他学科的交流,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