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叙述学、文体学和巴赫金历史文化诗学、狂欢诗学、弗莱“叙述结构循环论”为基本理论框架,结合文化批评、社会历史批评、文学史研究等方法,文本细读和流派概括相结合,兼顾话语和文体,以“史诗传统”为主线,以“史诗距离”为切入点,把米·巴赫金提出的史诗距离具体化,从叙事距离、审美距离、文体距离三个方面来论述史诗距离被破坏的过程,多角度探究史诗到长篇小说的文体变化中史诗距离所起的作用,并涉及新的视觉艺术表现手段所产生的新的史诗距离。论文第一章首先从欧洲史诗的神话背景及其故事性来探讨荷马史诗中英雄的神性、半神性及命运的悲剧性。以叙述学理论分析荷马史诗的叙事特点,以文化批评分析其人物形象。用社会历史批评、文学史研究等方法,对中世纪骑士传奇在文体转换上的历史功绩进行研究,并着重探讨典雅爱情对史诗题材的颠覆,及散文传奇的叙事贡献。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分析《神曲》的叙事和人物形象,并得出结论,但丁将史诗导向了文学史诗的个人化发展道路。个人意识和自由虚构是现代长篇小说的首要因素之一。论文第二章从叙事模式的角度,主要运用叙述学理论和狂欢化理论,并结合文学史研究的方法,分析文艺复兴时期欧洲长篇小说典型的狂欢化文体特点。文艺复兴时期是长篇小说形成的时期,长篇小说的形式特点、叙事模式都还没有一个大致的近似值。由欧洲“第一部长篇小说”之争引起对《金驴记》、流浪汉小说及短篇小说《十日谈》的形式分析。《巨人传》由于颠覆拉丁语地位和蕴含酒神精神而进一步解放了人性和史诗距离。《堂·吉诃德》对骑士传奇的反讽和叙述视角与叙述层次的狂欢化对打破骑士小说的历时性结构、丰富小说的创作手段意义非凡。这一时期狂欢化文体特点为长篇小说的成熟铺好了孵化的温床。论文第三章从叙述学和文体学角度,同时结合弗莱的“叙述结构循环论”和文学史研究方法,分析十八世纪欧洲长篇小说中的史诗距离及对后世的影响。将神的解体和人性的回归确立为小说形成的第一要则,十八世纪的小说中,个人主义无可争议地取代了以往的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低模仿的出现促使近代长篇小说基本成型。菲尔丁的“散文滑稽史诗”实际上是对史诗的背离,是一种类史诗。十九、二十世纪的大型虚构文学作品则对史诗距离有了再跨越,浪漫主义、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对古代经典的呼应,现代主义的反讽史诗《尤利西斯》,及现代主义后来对小说文体形式的消解,都与史诗距离有着密切的关系。论文的最后部分尾声(结论)对欧洲文学史上的英雄情结和史诗情结进行了概括,并以《约翰·克利斯朵夫》展示“高模仿”重新的到来。“音乐史诗体小说”产生了一种文体距离,同时又是一种新的史诗距离。本文在对大众传播媒介阐释和制造的“新史诗”的展望中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