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云金芽胞杆菌幕虫亚种(Bacillus thuringiensis subsp.finitimus)YBT-020,含有三个内生质粒,能形成两种伴胞晶体。当芽胞形成细胞裂解后,一种晶体被释放出来,形成自由的伴胞晶体,另一种在芽胞外壁内侧形成,成熟后被包裹在芽胞外壁以内不脱落,始终和芽胞粘连在一起。PCR筛选了2162个经过高温消质粒处理的YBT020菌落,其中75个消除了cry26Aa基因;19个菌落同时消除了cry26Aa和cry28Aa基因。通过脉冲电泳和Southern杂交分析得到了仅消除cry26Aa所在质粒的菌株BMB1151和其无质粒的菌株BMB1152。从形态学,生理生化和SDS-PAGE三个方面对YBT020,BMB1151和BMB1152做了进一步分析。将cry26Aa和cry28Aa两个基因分别和同时在YBT020无质粒的菌株BMB1152中表达,发现晶体与芽胞独立存在不能粘连;将cry26Aa在仅消除cry26Aa所在质粒的菌株BMB1151中表达,发现晶体与芽胞也独立存在不能粘连,从而推测晶胞粘连现象与cry26Aa所在内生质粒有关。为进一步阐述晶胞粘连的分子机制指明了研究的方向和提供了很好的受体材料。 目前电转化的方法普遍用于苏云金芽胞杆菌基因工程,但是电转化的过程中容易造成野生菌株发生突变(内生质粒丢失等),而且很难将较大质粒(>30Kb)电转化进入苏云金芽胞杆菌中,目前还没有好的方法来实现苏云金芽胞杆菌较大质粒(>30Kb)的转化。通过将OriT插入到穿梭载体pHT304中构建了含有OriT位点的可诱动穿梭质粒pBMB0951,在菌株E.coli S17-1Taa或者帮助质粒pRK2073的作用下,将大肠杆菌中的质粒接合转移到了苏云金芽胞杆菌库斯塔克亚种无质粒菌株BMB171中,从而实现对苏云金芽胞杆菌的改造,为下一步野生性菌株接合转移系统的建立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