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arly goal-directed therapy, EGDT)目前已经在脓毒性休克液体复苏治疗上成为国际共识,虽然有充分的证据支持脓毒性休克患者从中获益,但也有一些研究结果与其相背,发现EGDT治疗的最佳时机、终点、补液量、评估指标等仍需进一步修正、细化。本研究试图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脓毒性休克患者在经历EGDT后,观察不同P(cv-a)CO2及VO2患者在LCR和预后上的差异,进而对脓毒性休克患者的液体复苏治疗方面进行进一步探讨。方法:对吉林大学第二医院ICU在2013.09-2014.12期间收治的89例入院后即诊断为脓毒性休克,并立即进行EGDT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排除其中不符合研究要求及资料不完善的患者,最终共纳入29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6小时液体复苏治疗后的P(cv-a)CO2、VO2不同将患者分成四组,即第1组为P(cv-a)CO2≤6mmHg,VO2≥170ml min-1·m-2;第2组为P(cv-a)CO2≤6mmHg,VO2<170ml min-1·m-2;第3组为P(cv-a)CO2>6mmHg,VO2≥170ml min-1·m-2;第4组为P(cv-a)CO2>6mmHg,VO2<170ml min-1·m-2。比较以上4组患者基本状况,复苏前后重要的生理指标、实验室指标、LCR、复苏液体量及血管活性药物、激素用量等方面的区别。结果:1)四组患者在年龄、体重、性别、感染部位、合并症等方面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2)所有患者在入院后经过积极的EGDT、稳定内环境等综合治疗, MAP、ScvO2、CVP、CI、PaO2、pH、Lac、Na+、K+、UO、DO2、P(cv-a)CO2等指标都有所好转,其中MAP、CVP、PaO2、pH、Lac、Na+、UO、DO2、P(cv-a)CO2的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经历早期液体复苏治疗6小时后,P(cv-a)CO2≤6mmHg的患者与P(cv-a)CO2>6mmHg的患者相比,前者的28天病死率及APACH II评分相对较低,6小时LCR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经历早期液体复苏治疗6小时后,VO2≥170ml/min.m2的患者与VO2<170ml/min.m2的患者相比,两者在APACH II评分上没有明显差异,但前者的28天病死率较低,6小时LCR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在经历早期液体复苏治疗6小时后,四组患者的DO2没有明显差异,但在28天病死率、LCR及APACH II评分上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其中组1的患者28天病死率最低,LCR最高,APACH II评分最低。6)在早期液体复苏治疗6小时后,组1比组4在Lac、PH、HR、VO2、P(cv-a)CO2、LCR、APACH II评分上改善更加明显,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7)组1与组4在治疗上的比较:组4的补液总量(包括晶体、胶体)比组1多,但并没有统计学差异;组4使用的去甲肾上腺素、多巴酚丁胺及激素量较组1多,但只有去甲肾上腺素的用量在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EGDT后,LCR越高的患者往往具有更高的存活率,且P(v-a)CO2及VO2都达标的患者LCR、28天存活率最高;2)脓毒性休克液体复苏的更高级目标应为微循环灌注及氧代谢障碍得到有效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