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互动与中欧关系——以气候变化问题为例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qbup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对国际关系互动理论的梳理和分析,建构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点:第一,从建构主义视角出发,分析认为国际行为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可以重构彼此的利益和认知,塑造趋于合作的政治文化;第二,在分析路径上,借鉴了奥兰·扬关于两类制度互动类型的研究成果:一类是“合作推进目标”,即,行为体通过制度间互动以增进社会福利。另一类是“竞争以实现自身利益”,即,关键行为体利用制度互动实现其战略目的;第三,在操作层面,选取了斯托克对制度互动类型的区分的观点,综合提炼出观念和规范两项操作性指标。   文章认为,制度与观念、规范之间是一种互构的关系,规范是观念互动的产物,无形的观念的互动和规范的互动形成正式的有形的制度,而制度一旦形成,不只是会对行为体的行为产生影响,而且会在一定时期内对人的观念和认同产生影响,继而改变规范,强化原有的制度或者改变旧制度,进入新一轮的互动进程中。制度并非是静态的,而是人们通过互动建构起来的,是在作为非正式约束的观念互动和作为推动机制的规范的互动进程中逐渐积累而积淀下来且不断完善的一种动态过程。本文在研究中国和欧盟两个行为体之间的制度互动过程中,将选取观念性要素和规范性要素作为测量指标,考察中国与欧盟在观念结构的变迁与异同、中欧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行为的不同观念机理、中国对欧洲主导的国际规范的内化程度,从而试图总结把握制度互动的一般性特征,预判后京都时代的中欧关系。   中欧务实合作的开展,反映了中国与欧盟的观念共识性,表现为外交范式上的多边主义共识。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下”观念隐含了一种对世界的人文关怀和宽容是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承担国际责任的观念根源。欧盟极力主导气候政治在理念上是对欧洲“普世主义”传统理念的继承和发展。通过“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分析研究,文章提出,原则化观念和利益认知存在差异可以通过国际间的互动,观念和认知等体系原则能够加以内化,最后达成了原则共识。国际互动的意义得以体现:即,观念在互动中重新塑造原则体系和利益。   文章针对气候变化的BAU情景和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两个案例分析研究中国与欧盟在规范性互动层面的特点,文章认为中国正在积极实践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定位,并努力维护这样一种国家定位,在与欧盟的互动中,不断熟悉西方话语体系下的国际规范,积极参与规范的塑造,但同时,中国决策层能准确定位中国的核心利益,并对国际规范进行“选择性内化”,并善于利用国际话语维护这些核心利益,表明了中国在国际互动中逐渐走向成熟。   通过对上述案例的分析,本文试图提出一个主体间制度互动的进程模式及其特征,并据此分析后京都时代中欧气候博弈可能的特点。
其他文献
公共危机给各国政府带来影响的同时,也从另外一方面启发了我们对于公共危机管理下政府行使行政紧急权力应纳入到思考的范围,如何构建合理的行政紧急权行使体系,使得行政紧急权在施行每一步时都能有法律依据并且即能够有效的保护公共利益又能保护公民的私权。因此对公共危机下行政紧急权行使进行研究,不论是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制度层面来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正因为如此,这个问题亦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到目前为止,由于我
最高人民法院在第二个五年改革纲要首次以正式文件发布了关于实行案例指导制度的改革意见。迄今为止公布了包括但不限于民事诉讼的指导性案例56个。基于专业方向的限制和对我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一大政治优势,它不仅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途径和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做好学生工作的有利保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
学位
和谐的高校校园是当前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环节和任务之一。高校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具有科学研究、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等功能,其内部是否和谐,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位
严复是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教育家,学贯中西古今,富有爱国精神。他根据救亡保种、强国富民的需要,吸取了中国古代优秀的哲学思想和西方进化论,结合自己的观点加以
学位
《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原则1规定:“人类有权在一种具有尊严和健康的环境中,享有自由、平等和充足的生活条件的基本权利,并且负有保护和改善这一代和将来世世代代的环境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一系列治党治国的新思路、新理念、新举措,其中,“人文关怀”首次出现在十七大报告中,这在我们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还是第一次,这充分表明了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