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对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关注,如何有效应用学业评价已经成为教学实践急需解决的一个难题。“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要求重视本科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过程性评价成为理论和实践备受认可的评价方式。但是,关于验证过程性评价的有效性及其如何影响学习效果的研究却不多。国内研究多停留于经验认知阶段,缺少实证。基于此,本研究选择利用2018年H大学本科生学习与发展调查的数据,探究过程性评价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机制。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本研究以学生投入为中介变量,构建过程性评价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机制的假设模型。
本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的路径分析法,验证假设模型。结构方程模型的路径分析,能有效检验变量之间假设的因果关系,直接获得自变量影响因变量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首先,检验假设模型的模型适配度和中介变量的间接效应。然后,对工科类、理科类、文科类和医科类等不同学科群组进行多群组分析,检验多群组间的差异性。最后,探究过程性评价在具体学科中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机制。
结果显示,过程性评价对学习效果具有正向显著影响,学生投入的中介作用显著存在。相比过程性评价对学习效果的直接作用,过程性评价更倾向于通过主动学习、课程学习、生师互动、生生互动间接作用于学习效果。过程性评价在不同学科中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机制存在差异。在工科类、理科类、文科类和医科类等不同群组间,过程性评价对学习效果的具体作用路径有显著差异。学生投入的各指标在不同学科群组中的作用效应不同。
通过分析和讨论数据结果,本研究发现:第一,学生投入部分中介过程性评价对学习效果的作用。其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最重要中介;生生互动的作用具有局限性。第二,过程性评价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机制具有学科差异性。第三,过程性评价的有效性,在实践中可能受到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教师教学支持、院校制度环境等因素的干扰。为促进过程性评价在实践中得到有效应用,笔者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利用相关制度改善过程性评价的教与学的情境。其次,提升教师应用过程性评价的能力。第三,要积极引导和监管学生投入学习的过程。最后,完善关于教师教学的反馈与沟通机制。
本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的路径分析法,验证假设模型。结构方程模型的路径分析,能有效检验变量之间假设的因果关系,直接获得自变量影响因变量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首先,检验假设模型的模型适配度和中介变量的间接效应。然后,对工科类、理科类、文科类和医科类等不同学科群组进行多群组分析,检验多群组间的差异性。最后,探究过程性评价在具体学科中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机制。
结果显示,过程性评价对学习效果具有正向显著影响,学生投入的中介作用显著存在。相比过程性评价对学习效果的直接作用,过程性评价更倾向于通过主动学习、课程学习、生师互动、生生互动间接作用于学习效果。过程性评价在不同学科中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机制存在差异。在工科类、理科类、文科类和医科类等不同群组间,过程性评价对学习效果的具体作用路径有显著差异。学生投入的各指标在不同学科群组中的作用效应不同。
通过分析和讨论数据结果,本研究发现:第一,学生投入部分中介过程性评价对学习效果的作用。其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最重要中介;生生互动的作用具有局限性。第二,过程性评价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机制具有学科差异性。第三,过程性评价的有效性,在实践中可能受到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教师教学支持、院校制度环境等因素的干扰。为促进过程性评价在实践中得到有效应用,笔者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利用相关制度改善过程性评价的教与学的情境。其次,提升教师应用过程性评价的能力。第三,要积极引导和监管学生投入学习的过程。最后,完善关于教师教学的反馈与沟通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