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通过观察耳针对血管性痴呆(vaseular dementia,V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成绩、神经行为学评分以及大脑海马CA1区形态学的影响,探讨耳针治疗VD有效的可能机制。2.通过对VD大鼠不同时期P300的动态观察,初步确立P300作为VD早期诊断的临床预警机制为耳针临床治疗血管性痴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健康(18月龄)Wistar大鼠120只,体重(350±50)g。经跳台实验筛选保留110只,电脑随机数字法选取20只为正常组,剩余90只采用四血管阻断法(4-VO)造模。造模后4天,通过学习记忆成绩测试、神经行为学评分和P300检测,确定造模成功。保留40只,随机分为耳针组10只、西药组10只、模型组20只。治疗前取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各10只,断头取脑,HE染色后镜下观察两组形态学的差异。正常组、模型组、耳针组、西药组大鼠,每组10只,一共四组。耳针组取耳穴“心”、“肾”、“皮质下”针刺治疗每天1次,30天为一疗程,共治疗两个疗程;西药组给予尼莫地平灌胃每天1次,疗程与耳针组平行;正常组与模型组常规饲养。各组大鼠分别在第7天,第15天,第30天,第60天进行学习记忆成绩测试、神经行为学评分以及P300检测。疗程结束后取各组大鼠脑组织,制片、染色后镜下观察海马CA1区形态学变化。实验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学习记忆成绩、神经行为学评分检测模型复制后4天:对正常组、模型组VD大鼠进行学习记忆成绩测试、神经行为学评分检测。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学习记忆成绩的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错误次数明显增加(p<0.01),神经行为学评分明显增高(p<0.01),表明:VD大鼠模型复制成功。治疗7天后:对各组VD大鼠进行检测。结果:与正常组相比,耳针组、西药组学习记忆成绩潜伏期有显著差异(p<0.01);错误次数有明显差异(p<0.05);神经行为学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耳针组、西药组各项指标均无差异(p>0.05)。与西药组相比,耳针组各项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7天后,耳针组、西药组VD大鼠记忆成绩的潜伏期延长、错误次数减少,神经行为学评分降低。治疗15天后:对各组VD大鼠进行检测。结果:与正常组相比,耳针组和西药组学习记忆成绩的潜伏期有显著差异(p<0.01)、错误次数有明显差异(p<0.05),神经行为学评分有显著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耳针组和西药组各指标有显著差异(p<0.01)。与西药组相比:耳针组各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15天后,耳针组、西药组VD大鼠记忆成绩潜伏期明显延长、错误次数明显减少,神经行为学评分明显降低。与治疗7天的各组进行本组间比较:模型组学习记忆成绩的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错误次数增加(p>0.05),神经行为学评分增高(p>0.05);耳针组、西药组学习记忆成绩的潜伏期显著延长(p<0.01)、错误次数减(p>0.05),神经行为学评分降低(p>0.05)。表明:模型组VD大鼠的痴呆程度在加重,但无统计学意义;耳针组和西药组VD大鼠的痴呆程度好转。治疗30天后:对各组VD大鼠进行检测。结果:与正常组相比,耳针组和西药组的学习记忆成绩潜伏期有显著差异(p<0.01)、错误次数结果明显差异(p<0.05),神经行为学评分有显著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耳针组和西药组的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西药组相比,耳针组的记忆成绩的潜伏期有显著差异(p<0.01)、错误次数无差异(p>0.05),神经行为学评分无差异(p>0.05)。表明:治疗30天后,耳针组、西药组VD大鼠在学习记忆成绩、神经行为学评分均得到明显改善,耳针组对学习记忆成绩的改善优于西药组。与治疗15天的各组进行本组间比较:模型组学习记忆成绩的潜伏期显著缩短(p<0.01)、错误次数增加(p>0.05),神经行为学评分显著增高(p<0.01);耳针组、西药组学习记忆成绩的潜伏期显著延长(p<0.01)、错误次数明显减少(p<0.05),神经行为学评分降低(p<0.05)。表明:模型组大鼠的痴呆程度进一步加重;耳针组和西药组VD大鼠的痴呆程度在明显好转。治疗60天后:对各组VD大鼠进行检测。结果:与正常组相比,耳针组和西药组学习记忆成绩的潜伏期有显著性差异(p<0.01)、错误次数无差异(p>0.05),神经行为学评分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耳针组和西药组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西药组相比:耳针组的各项指标均无差异(p>0.05)。表明:治疗60天后,耳针、西药在改善VD大鼠的学习记忆成绩、神经行为学方面均见显著效果。与治疗30天的各组进行本组间比较:模型组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耳针组、西药组的学习记忆成绩的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错误次数增加(p>0.05),神经行为学评分降低(p>0.05)。表明:模型组VD大鼠的痴呆程度虽在加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耳针组和西药组VD大鼠的痴呆程度逐渐好转,学习记忆成绩的潜伏期明显突出。2.P300检测模型复制后4天:对正常组、模型组VD大鼠进行P300检测。结果:模型组大鼠P300的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波幅明显下降(p<0.01),P300的变化与学习记忆成绩、神经行为学评分的变化存在一致性,表明:VD大鼠模型复制成功。治疗7天后:对各组VD大鼠进行P300检测。结果:与正常组比较,耳针组、西药组P300潜伏期有显著差异(p<0.01)、波幅有明显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耳针组、西药组P3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西药组相比:耳针组P3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7天后,耳针组、西药组VD模型大鼠P300的潜伏期缩短、波幅增高。治疗15天后:对各组VD大鼠P300检测。结果:与正常组相比,耳针组和西药组P300有显著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耳针组的P300有明显差异(p<0.05);西药组P300的潜伏期有显著差异(p<0.01)、波幅有明显差异(p<0.05)。与西药组相比:耳针组的P3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15天后,耳针组、西药组VD模型大鼠P300的潜伏期明显缩短、波幅明显增高。与治疗7天的各组进行本组间比较:模型组P300潜伏期延长(p>0.05)、波幅降低(p>0.05);耳针组、西药组P300潜伏期缩短(p<0.01)、波幅升高(p>0.05)。表明:模型组VD大鼠的痴呆程度在加重,耳针组和西药组VD大鼠痴呆的程度明显好转。治疗30天后:对各组VD大鼠进行P300检测。结果:与正常组相比,耳针组和西药组的P300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针组和西药组的P300均有明显差异(p<0.05);与西药组相比:耳针组P300潜伏期有明显差异(p<0.05)、波幅无差异(p>0.05)。表明:治疗30天后,耳针组、西药组的P300潜伏期显著降低,波幅显著增高,耳针组队P300的潜伏期的改善优于西药组。与治疗15天的各组进行本组间比较:模型组P300的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耳针组和西药组P300各指标有明显性差异(p<0.05)。表明:模型组VD大鼠的痴呆程度在进一步加重,耳针组和西药组VD大鼠的痴呆程度明显好转。治疗60天后:对各组VD大鼠进行P300检测。结果:与正常组相比,耳针组P300潜伏期有显著性差异(p<0.01)、P300的波幅无差异(p>0.05);西药组P300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p>0.05)。与模型组相比:耳针组P300有明显差异(p<0.05);西药组P300潜伏期有显著性差异(p<0.01)、波幅有明显差异(p>0.05)。表明:治疗60天后,耳针组、西药组VD大鼠在P300潜伏期显著缩短、波幅显著增高。与治疗30天的各组进行本组间比较:模型组P300潜伏期显著延长(p<0.01)、波幅明显降低(p<0.05);耳针组P300潜伏期显著缩短(p<0.01)、波幅显著增高(p<0.01);西药组P300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波幅明显升高(p<0.01)。表明:模型组VD大鼠的痴呆程度在明显加重,耳针组和西药组VD大鼠的痴呆程度显著还转。3.形态学检测造模后4天,取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各10只断头取脑,HE染色后,观察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胞核完整的神经元):正常组海马CA1区神经元排列密集整齐,细胞结构正常,胞浆充足透明,细胞核呈圆形或者椭圆形,位置居中,核仁清晰,核周间隙正常,无胶质细胞增生,未见变性、固缩、溶解现象;模型组海马CA1区神经元排列稀疏紊乱,结构轮廓模糊,胞核与胞浆界限不清,细胞间距变大,核固缩成三角形或不规则形,见散在严重变性坏死细胞;模型组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数明显少于正常组,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有显著差异(p<0.01)。疗程结束后:取各组大鼠脑组织,HE染色后,镜下观察结果显示:耳针组、西药组的海马CA1区锥体存活的细胞数较模型组明显增多。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有显著性差异义(p<0.01);耳针组无差异(p>0.05);西药组无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针组有显著差异(p<0.01);西药组有明显差异(p<0.05)。与西药组相比,耳针组无差异(p>0.05)。与耳针组相比,西药组无差异(p<0.05)。结论:1.耳针能提高V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降低神经行为学评分,是治疗VD的有效方法;2.耳针可以改善VD大鼠海马CA1变性的神经元,修复损伤的神经元细胞,减少神经元细胞凋亡,这可能是临床耳针治疗VD有效的作用机理之一;3.P300的潜伏期和波幅可以一定程度的反映VD大鼠的认知功能的损害程度,对VD的早期诊断以及病情程度的评定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