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上海成为了中国的政治和文化的重心之一,并且具有洋场文化和半殖民地文化混杂的都市形态,这使上海形成了复杂的文学形态。特别是在左翼文学和新感觉派文学并存的情况下,穆时英受到多种思潮的影响,这使他的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基于此,本篇论文试图探讨,穆时英在三十年代多元的文学语境中如何建构自己的文艺形态,同时探索他在文学创作中所产生的某种“矛盾”和“张力”。第一章,在中国三十年代的文坛上,左联的成立和左翼文学的发展是值得关注的。由于左翼文学主导了三十年代的文学思潮,“革命文学”和“社会现实主义文学”成为文学创作的主流倾向。身处三十年代上海的穆时英无法脱离左翼文学的影响,但是他对左翼文学有既“追随”,又“反抗”的矛盾心理。此外,穆时英追求最新文艺思潮的文学创作姿态,以及当时上海的特殊环境,致使他从左翼文学转向新感觉派文学,并流露出“南北极”的文学创作倾向。第二章,穆时英的文学创作在新感觉派领域取得了颇丰成果。穆时英善于运用新感觉派文学新奇的形式和技巧,着重描写都市人和都市生活的面貌。穆时英不仅发现都市的新风景,而且具有特殊的都市感觉。他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矛盾中产生人格分裂,这种“二重人格”导致他对都市具有双重的理解。因此,穆时英对都市人和都市生活既有“反抗”和“批判”的不满,又有“迷恋”和“怜悯”的悲怀。此外,穆时英的“二重人格”使他处于“中间性”的都市位置,并在作品中勾勒出“都市边缘性的人物和空间”。第三章,纵观普罗文学和新感觉派文学的发展脉络,我们可以发现穆时英创作的主题多为“都市”。但是作为身陷历史漩涡中的作家,穆时英在作品中无法回避对当时中国的社会情状的描写。尤其是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上海处于战争状态,穆时英自然会在作品中直接或间接地反映自己对战争的感受。籍此,我们可以追寻穆时英的历史意识以及对战争的态度的变化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