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挖掘整理脾阴的相关文献,结合临床实践研究结果,确立较为科学的脾阴的概念,概括总结脾阴的生理功能、病因病机,找出脾阴与其它脏腑之间的有机联系,总结出脾阴虚证的理法方药和治则治法,使脾阴的相关理论更加系统化和规范化,以进一步充实、完善和发展中医藏象学理论,提高对脾系相关疾病的辨证论治水平。 方法:查阅并整理历代中医文献,分类归纳、比较分析、系统总结,结合现代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 结果:本研究表明,无论是从阴阳学说的理论角度,还是从长期的临床实践,以及现代实验研究的结果来看,脾阴都是客观存在的。自古以来存在着的重视脾气、脾阳,忽视脾阴的观点是不客观的,脾阴与胃阴有着本质的区别,不能混为一谈。就脾阴的概念而言:脾阴,相对脾阳而言,是指脾中具有的以滋润、抑制、宁静为主要属性的精微物质。脾阴的生理功能体现在辅助脾阳运化水谷、统摄血液,濡养其它脏腑和形体官窍,制约脾阳、柔脾育阴三个方面。脾阴与心、肝、肺、肾、胃等脏腑关系密切。常见引起脾阴虚证的病因有外感阳热之邪、饮食不当、劳倦伤阴、思虑过多、久病阴亏,治疗失当等。脾阴虚证是指脾气中偏阴的物质丢失,除了有津液的丢失外,特点是多还伴随有营血的耗伤,多属于久病和慢性病,主要临床表现为面色苍白无华,精神不振,脘腹胀满,大便稀溏,腹泻,舌质红苔薄白或舌质干而无苔、潮热、盗汗、脉细数等症。治疗脾阴虚的总的法则是以健脾养阴为主。 结论:脾阴是客观存在的,脾阴在脾脏生理活动及病理变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