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是一种以椎-基底动脉显著扩张延长、扭曲或成角为特征的脑血管病变,较为少见。但近些年脑卒中患者伴有VBD的病例常有报道,虽然总体人群发病率不高,但是卒中患者伴有VBD并不少见,且VBD伴有卒中患者卒中再发风险以及年均死亡率较高,因此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研究通过对VBD患者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等方面的研究,旨在提高对VBD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认识水平,为早期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客观的依据。方法:本研究连续收集了2014年6月至2014年10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VBD合并脑梗死患者共40例,作为病例组,即VBD组。非VBD脑梗死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病例均符合1995年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且全部经过头颅CT或MR检查,并于发病一周内入院。年龄28~82岁,平均年龄60.99±11.49岁,男性占69%,男女比例为2.21:1,所有病例均排除风湿性心脏病、房颤,恶性肿瘤、全身严重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以及肝、肾或心功能衰竭等。其中VBD的诊断标准,主要依据Smoker提出的CT诊断标准以及Giang、Ubogu提出的MRI、MRA诊断标准。两组之间进行一般资料(性别、年龄、既往病史、吸烟史、饮酒史)、实验室指标(血脂、同型半胱氨酸)、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改善情况[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进行评分]、后循环TIA、梗死部位、影像学特点以及最终治疗效果的比较,应用SPSS13.0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资料分析1.1性别及年龄病例组40例患者中,男性30例(75%),女10例(25%),平均年龄61.45±11.74岁,对照组50例患者中,男35例(70%),女15例(30%),平均年龄60.62±11.39岁,两组比较性别构成,年龄分布,无明显差异(P>0.05)。1.2其他危险因素分析两组比较,既往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梗死、脑出血及吸烟饮酒史没有明显差异(P>0.05);后循环TIA发作情况比较,两组之间没有差异(P>0.05)。2实验室指标患者入院时均测定空腹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两组之间高脂血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3临床特点3.1病情严重程度病例组40例患者中,轻度神经功能障碍33例(82.5%),中度神经功能障碍7例(17.5%),无重度神经功能障碍者;对照组50例患者中,轻度神经功能障碍43例(86%),中度神经功能障碍7例(14%),无重度神经功能障碍者,两组比较显示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没有明显差异(P>0.05)。3.2病情改善情况根据出院时NIHSS评分减少程度评定治疗的总有效率,病例组患者,基本治愈2例,显著进步2例,进步2例,无效34例,恶化0例,总有效率为15%。对照组患者,基本治愈4例,显著进步7例,进步8例,无效31例,恶化0例,总有效率为38%。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3.3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病例组40例患者中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者9例,症状稍缓解者24例,症状无明显变化者7例,症状加重者0例;对照组50例患者中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者31例,症状稍缓解者17例,症状无明显变化者2例,症状加重者0例;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VBD组患者临床症状更加顽固,不易改善,治疗效果更差。4影像学特征4.1梗死部位病例组40例患者中,前循环梗死18例(45%),后循环梗死22例(55%);对照组50例患者中前循环梗死36例(72%),后循环梗死14例(28%),两组比较,后循环梗死有显著性差异(P<0.05),VBD组患者更易发生后循环缺血。VBD组内后循环梗死患者具体梗死部位分布情况:脑干16例(桥脑13例,延髓2例,中脑1例),小脑3例,枕叶2例,颞叶1例。4.2颈内动脉系统走行迂曲情况病例组40例患者中,颈内动脉系统走形迂曲者16例(40%),对照组50例患者中,颈内动脉系统走形迂曲者9例(18%)。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VBD患者更容易同时伴有颈内动脉系统迂曲,VBD很可能是颅内动脉迂曲扩张疾病的一部分体现。结论:1 VBD组与非VBD组相比,在发病年龄,性别构成,血脂,血压,血糖,既往脑梗死、脑出血,病前TIA,发病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没有明显差异。2 VBD组与非VBD组相比,VBD组后循环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非VBD组,VBD是后循环缺血的危险因素。3在疗效方面,VBD组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情况较非VBD组差,临床症状改善上也较非VBD组差,VBD合并脑梗死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差。4 VBD组患者伴有颈内动脉系统迂曲的比例明显高于非VBD组,VBD很可能是颅内动脉迂曲扩张病变的一部分体现。5 VBD组与非VBD组相比,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发生率明显高,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能是VBD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