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技术分析是一种在金融投资实务领域被广为使用的方法,有关技术分析的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价格变化趋势的预测方面。近年来,随着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不断发展,一些学者研究发现,使用技术分析方法还有助于预测市场流动性的变化。本文通过考察中国股票市场上技术分析指标与流动性指标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技术分析是否有助于探测市场流动性的变化模式,考察技术分析能否为流动性提供者制定合适的订单提交策略提供有用的信息,并进一步探讨基于流动性的变化模式来构造高频交易策略的可行性。首先,本文基于上证50与深证成指指数成分股的高频交易数据,实证考察了阻力线(支撑线)与市场流动性指标之间的关系,发现价格越靠近阻力线(支撑线)卖方(买方)深度越大;并且大量限价订单在某些价位上的聚集更有可能是阻力线(支撑线)形成的Granger原因而不是相反。进一步研究发现,在阻力线(支撑线)形成前提交的限价订单倾向于集中在某些接近于随后的阻力线(支撑线)的价位上,而阻力线(支撑线)形成之后,限价订单的分布相对分散;这意味着流动性提供者倾向于在略低于(高于)阻力线(支撑线)的价位处提交限价卖单(买单),在尽可能规避逆向选择风险的同时,也避免了大量订单聚集在阻力线(支撑线)上而无法成交的风险。其次,由于流动性提供者提交限价订单时,需在逆向选择风险和订单不能执行的风险之间进行权衡,本文估测出在阻力线(支撑线)下方(上方)不同价格区间内提交限价卖单(买单)的成交概率,以衡量订单不能执行的风险。将交易对手的最优报价(不能执行的风险为0,但逆向选择风险最大)作为基准价格,再根据相对基准价格的期望收益(或价格改进)最大化的原则来确定最优的限价订单提交价格。基于该方法,本文构造出相应的指标来为流动性提供者选择出最优的限价订单提交价格。最后,本文进一步探讨基于流动性的变化模式来构造高频交易策略的可行性。利用价格在阻力线和支撑线之间的振荡提出了高频交易策略(假定T+1的交易制度限制不存在的情况下所做的假想策略),并采用上证50指数成分股中波动最大的前10只股票的分笔交易数据,对基于阻力线和支撑线的高频交易策略的获利性进行了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