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但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在有限的耕地使用面积上,需要合理利用资源、发展高效农业。农业发展的关键是科学种植作物,作物生长的好坏依赖于土地的宜耕性。土地的宜耕性决定了土壤的耕作措施、时间和质量,通过对耕地的宜耕性分析,指出影响耕作的限制性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土地整治措施,改善耕作条件,提高耕作的质量和效益。本文以喜德县红莫镇土地整治项目为研究内容,选取研究区内具代表性的三种地类(水田、旱地和宜耕未利用地)为重点研究对象,分别对其在土地整理前和土地整理后的宜耕性进行分析、对比、评价,目的是了解耕地在土地整理前后的差异性。深入分析研究区域的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环境条件,根据区域特点选取灌溉保证度、排水条件、土壤侵蚀程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地表岩石露头度、表层土壤质地、土壤酸碱度、有效土层厚度、地形坡度、海拔高度、作物种植率、交通网连接度、水网密度指数、人口承载力和作物净收益系数15个指标作为参评因子。这15个指标又被归纳为水分条件、土壤条件、耕作条件和社会条件4大要素。因子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采用层次分析法对要素层和因子层进行权重值判定,建立宜耕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收集研究区土地整治前后的文献资料、调查数据和遥感影像,提炼出耕地在土地整理前后的性质指标变化,代入宜耕性指标体系进行测算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科学的土地整理对土地宜耕性程度有明显的提高,评价体系对土地整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能从中分析出改善土地质量的有效因素和影响耕种的限制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