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参照经典文献,利用下腔静脉狭窄法造模,用三种不同外直径的注射器针头作为控制下腔静脉狭窄的工具,摸索在保证低死亡率时既能成栓稳定,又更能模仿临床环境的大鼠IVC残余管腔横截面积百分比范围。2.在确定适合的残余管腔横截面积百分比之后利用相应注射器针头作为狭窄工具继续用下腔静脉狭窄法造模,研究大鼠狭窄法DVT模型和GSH干预模型的建立,以及观察它们病理切片的不同表现。3.在造模24小时后取下腔静脉及内容物,通过TBA法和QPCR技术,检测大鼠静脉内皮细胞中MDA含量、HIF-1α和VEGF mRNA的表达情况,探讨DVT形成时ROS、HIF-1α和VEGF三者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材料与方法]第一部分:大鼠下腔静脉狭窄法构建瘀滞型DVT动物模型实验一、大鼠下腔静脉狭窄法确定IVC残余管腔横截面积百分比1.实验分组:大鼠45只,按随机分组原则分A组(n=15)、B组(n=15)、C组(n=15),且每组均采用下腔静脉狭窄法制备深静脉血栓模型;A、B、C三组分别采用外直径为0.7mm (22G)、0.9mm (20G)、1.2mm (18G)注射器针头控制大鼠DVT造模后残余管腔横截面积百分比。2.DVT大鼠下腔静脉组织取材:在造模后24h时将大鼠过量麻醉,开腹后将结扎线至髂总静脉分叉处之间下腔静脉及其内容物取下观察是否有血栓形成。3.指标测定和统计学分析:统计每组大鼠死亡率、成栓率、血管直径及残余管腔横截面积百分比;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7.0,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组间两两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用LSD法(最小二乘法),*p<0.05有统计学意义。实验二、狭窄法造模后局部静脉及血栓的组织学表现1.实验分组:大鼠80只,按随机分组原则分正常组(n=20)、假手术组(n=20)、DVT模型组(n=20)及模型干预组(n=20),采用下腔静脉狭窄法制备深静脉血栓模型,模型干预组在造模前24h和造模后分别腹腔注射还原型谷胱甘肽660mg/Kg;用外径0.9mm (20G)注射器针头控制DVT造模后残余管腔横截面积百分比在9.9%±1.7%范围内。2.大鼠血液及下腔静脉组织取材:在造模后24h时将大鼠过量麻醉,开腹后行腹主动脉采血,将获得的大鼠抗凝全血离心后取血浆置于-80℃冻存;采血后取结扎线至髂总静脉分叉处之间下腔静脉及其内容物并分成两份,一份置于4%多聚甲醛中保存做病理切片,另一份置于-80℃冻存。3.指标测定和统计学分析:统计大鼠成栓率、血栓湿重、血栓长度和血栓湿重/长度比值;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7.0,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组间两两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用LSD法(最小二乘法),*p<0.05有统计学意义。第二部分:大鼠DVT模型静脉组织中]HIF-1α、VEGF和MDA的mRNA表达变化1.TBA法检测各组大鼠静脉组织内MDA的含量,间接反应氧化应激的水平。2.Triz ol法提取每组大鼠下腔静脉中总RNA, RT-PCR将各组大鼠静脉组织RNA逆转录为cDNA;以GAPDH为内参照,用Real-time PCR法检测HIF-1α和、mRNA的表达变化。3.统计学分析: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7.0。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组间两两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用LSD法(最小二乘法),*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第一部分:大鼠下腔静脉狭窄法构建瘀滞型DVT动物模型实验一、大鼠下腔静脉狭窄法确定IVC残余管腔横截面积百分比1.三组大鼠死亡率分别为6.67%、6.67%、0%;成栓率分别为92.9%、92.9%、57.1%。2.三组大鼠血管外直径测量值分别为2.84±0.38mm、2.90±0.28mm、2.86±0.29mm(*p<0.05);所对应造模后残余管腔横截面积百分比分别为6.4%±1.6%、9.9%±1.7%、18.1%±3.9%。实验二、狭窄法造模后局部静脉及血栓的组织学表现1.HE染色切片:正常组与假手术组均表现为整个血管内膜表面完整,内皮细胞排列整齐、大小均匀,管腔中无血栓形成;DVT模型组镜下可见完全性血栓形成,部分与血管壁粘连,血栓内主要成分为血小板梁、纤维素和红细胞,同时可见明显炎性细胞侵润血管壁和血栓组织;DVT模型GSH干预组中成栓者镜下可见完全性血栓形成,部分与血管壁粘连,血栓内主要成分为血小板梁、纤维素和红细胞,同时可见炎性细胞侵润血管壁和血栓组织,而未成栓者见整个血管内膜表面完整,内皮细胞排列整齐、大小均匀,管腔中无血栓形成,但可见炎性细胞侵润血管壁。2.大鼠成栓率:模型组和模型干预组均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有差异(*p<0.05);而模型干预组较模型组成栓率明显下降(*p<0.05)。3.大鼠血栓长度:除正常对照组与假手术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两两之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DVT模型组的血栓长度最大,DVT模型干预组次之。4.大鼠血栓湿重:除正常对照组与假手术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两两之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DVT模型干预组较DVT模型组升高。5.大鼠血栓湿重/长度比值:DVT模型干预组较模型组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部分:大鼠DVT模型静脉组织中HIF-1α、VEGF和MDA的mRNA表达变化1.MDA的含量在DVT模型组和模型干预组中升高(*p<0.05),其中DVT模型组最高,模型干预组次之,但二者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2.HIF-1αmRNA在模型组中的表达均高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p<0.05),而在模型干预组中的表达则低于模型组(*p<0.05);VECF mRNA在模型组中的表达均高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p<0.05),而在模型干预组中的表达则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1.下腔静脉狭窄法可有效建立大鼠DVT模型。2.大鼠下腔静脉DVT造模时,残余管腔横截面积百分比控制为9.9%±1.7%,成栓较为稳定。3.还原型谷胱甘肽可能会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成栓率。4.HIF-1α、VEGF对DVT形成的影响可能与氧化应激过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