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户籍二元制度的背景下,我国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完成了农村向城市的空间转移,却没有顺利地完成身份的转变。“农民工”作为该群体的特殊称谓,表明了其农村与城市生活的夹缝状态。在我国政府、学者普遍关注农民工物质权益保障的同时,农民工精神生活比物质生活更为荒漠与边缘的现状却被社会的惯性思维屏蔽。在普遍有闲的今天,休闲已经成为大众的一项基本权利,农民工的精神文化需求亦应被同等关注和尊重,这也是发挥休闲的整合功能,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保障社会和谐的途径之一。因此,本文尝试运用旅游学、社会学及心理学融合的视角,在了解农民工异地生活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农民工休闲的特征及困境呈现,并对农民工的休闲障碍进行理性破解,在此基础上为社会各界改善农民工休闲生活提供策略参考。 本文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选取宁波市农民工为主要调研对象,通过非参与式观察、访谈及问卷调查的方法,统计分析农民工的休闲现状,并对其休闲特征及困境进行理论探讨。研究表明,农民工具有:休闲时间少,出游频次低;休闲活动层次较低,休闲动机初级;日常休闲场所匮乏,出游范围较窄;休闲认知提升,休闲满意度不高;资金、时间缺乏为主要休闲障碍;新老两代农民工休闲生活代际差异明显几大休闲特征。农民工休闲生活质量较低,面临亟需改善的休闲困境,该困境具体体现在农民工在休闲条件、休闲动机、休闲活动、休闲消费、休闲感知几个方面,深刻地展现出其休闲“亦城亦 乡”、“非城非乡”特征的矛盾与融合;而正是由于社会各界的漠视与农民工自身休闲表达的失语,造成了农民工休闲供给不足与需求无意识拥堵的现状与困境。该困境的突围,需要政府主导,企业、社区参与,旅游行业支持与媒体引导,多方努力共同进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