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下若干拓扑材料超导转变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wang123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实验手段的不断进步与发展,高压实验技术已经成为凝聚态物理、材料科学、化学和地球与行星科学等诸多研究领域中的重要手段。多种材料在高压下表现出了丰富的物理性质,例如,碱金属Na在高压下发生金属-绝缘体转变;拓扑绝缘体Bi2Se3在高压下出现超导相变。在本论文中,我们将结合高压实验和第一性原理计算,对ZrTe5、BiI和Au2Pb三种不同的拓扑材料,在高压下的超导转变现象开展研究。首先,我们对高压下ZrTe5的物理性质进行了研究。ZrTe5是一种传统的热电材料,随着近年来拓扑学科的进步,人们发现传统热电材料ZrTe5也是一种新型的拓扑材料。ZrTe5在高压极端环境下表现出了许多特殊的性质。根据高压下电阻测量和磁阻测量实验结果,我们发现,在6.2GPa下,ZrTe5在常压下128 K的电阻异常峰会被彻底压制,与此同时,ZrTe5的超导态出现。随着压强的提高,超导转变温度Tc逐渐提高,在14.6GPa处达到最大值4.0K。当压强进一步提高到68.5 GPa,超导转变温度出现小幅度下降,但转变温度没有出现量级上的变化。当压强高于21.2GPa时,第二超导相出现,其Tc最大值大约为6.0K。在研究的压强范围内,第二超导相能与第一超导相共存。结合高压-同步辐射X光散射原位测量、拉曼光谱测量与第一性原理计算的结果,我们认为,实验中出现的两个超导转变与高压下结构相变有关。在6 GPa,ZrTe5从常压下的Cmcm结构转变为高压C2/m结构;当压强高于20 GPa,C2/m结构和P-1结构两相共存。结合以上多方面的研究结果,我们对三维拓扑材料ZrTe5高压下的物理性质的变化有了更加充分的理解。其次,结合机器学习加速的晶体结构搜索、第一性原理计算和高压拉曼光谱,我们对50 GPa内,BiI的晶体结构和电子结构进行了研究。我们发现,常压相C2/m结构(β-Bi4I4)在8.5 GPa发生结构相变,转变成高压P42/mmc相;随着压强进一步提高,P42/mmc相在28.2 GPa转变为六角P63/mmc相。根据高压拉曼光谱的实验结果,8.6 GPa附近存在结构相变,这与我们的理论计算结果高度吻合。能带计算结果显示,BiI在结构相变的同时,还出现了拓扑相变,从拓扑金属(P42/mmc相)转变为了平庸金属(P63/mmc相)。电子-声子耦合计算显示,P42/mmc相和P63/mmc相都是超导体,理论计算得到的超导转变温度值能与已有文献吻合。我们的研究表明,早先文献报导的BiI在高压下发生的超导转变,是高压下BiI的结构相变所导致的。最后,我们研究了 Au2Pb。Au2Pb被认为是天然的拓扑超导体,因而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结合第一性原理计算与机器学习加速的晶体结构搜索,我们预测了两个新基态:在常压下的Pca21相和高压下的I-42d相。Pca21相的能量比已有文献提出的Pbcn相更低,同时,Pca21相与先前的XRD精修数据相符合。计算结果表明,I-42d相是一种常规BCS超导体。根据高压-电输运性质测量,我们发现,超导转变温度及随压力升高,先升高后下降:Tc在大约5 GPa下达到4K左右的最大值,而后逐渐减小。并且,高压下的超导态能在压力卸载后存在,这与我们理论预测的结果一致。上述结果表明,Au2Pb在高压下展现出了丰富的物理性质,能为我们研究物理性质在压力和温度等外部条件下的转变,提供优秀的研究平台。
其他文献
集体细胞迁移(collective cell migration)在多细胞有机体的不同发育阶段的众多形态发生事件中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而尽管钙稳态(Ca2+ homeostasis)在体外单细胞迁移中的作用和机制已经比较清楚,但是钙稳态如何调控和组织集体细胞迁移还知之甚少,尤其是在体内系统中。这里我们利用果蝇卵巢中的边界细胞团(border cell cluster)系统,发现在卵巢发生的第8期开
华南板块与印支板块作为亚洲东部最重要的前寒武纪大陆板块,具有各自的独特演化历史。华南板块是由基底组成与演化历史完全不同的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在新元古代拼合而成,使得华南板块成为最复杂的前寒武纪板块之一。关于华南板块与印支板块的拼合界限,以及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沿江山-绍兴断裂向西延伸的拼合界限的位置一直是地学界争论的问题,也是人们研究的热点。为此,本论文选择滇东南-越北的基底变质岩和早古生代花岗岩开展
超导材料在临界温度以下具有零电阻和完全抗磁性,在医疗、电子、科研等各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按照超导配对机制的不同,一般可以将超导材料分为常规超导体和非常规超导体两类,前者可以用经典的BCS理论来解释,借助于密度泛函理论,我们可以对常规超导材料的超导电性进行预测和研究。超导电性是普遍存在的,以元素单质为例,其中一些在常压下就能出现超导转变,比如铝、铅等;而一些单质虽然在常压下不超导,但可以通过高压诱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是公认的最成功的引力理论。虽然其在弱引力场中得到了高精度实验验证,但在强引力场下尚待检验。黑洞是广义相对论的基本预言之一,黑洞附近引力势极强,时空高度弯曲。此时广义相对论是否同样适用?是否需要引入其他修改引力来描述?银河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候选体人马A*(Sagittarius A*)是离地球最近的,拥有最大视角直径,理所当然成为了解答上述问题的绝佳基本物理实验室。在理论层面,
共形紧Einstein流形在物理和数学中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本论文主要研究关于共形紧Einstein流形边界正则性的两个问题.第一,本文研究了 4维共形紧Einstein流形的边界正则性问题,运用PDE中的Intermediate Schauder理论,本文提高完善了 Anderson和Helliwell的结果,即一个C2共形紧Einstein度量,若数量曲率是Cσ的,平均曲率在边界是C1,σ的
类星体自上世纪60年代被发现以来,就一直是天体物理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而类星体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很强的光变。因此,对类星体光变的研究就成为我们了解类星体内部物理机制的主要手段之一。本论文从光变的角度对类星体进行了系统性研究,主要的三个成果如下:1.基于从类星体斯隆巡天样本中随机选取的144个射电静类星体,我们对它们在光学波段的光变进行了分析。结构函数法的结果表明这些源总体是符合阻尼随机游走模
自1912年宇宙线被发现以来,这些高能粒子的起源一直是天体物理研究领域中一个极具争议的课题,而它们与星际介质作用发出的伽玛射线辐射则是解开这个谜团的一把关键钥匙。由于蕴藏了超新星爆发时所释放的巨大动能,超新星遗迹被广泛认为是银河系内宇宙线的主要加速源。旨在更好地理解超新星遗迹与银河系内宇宙线之间的联系,探索河内高能带电粒子的加速和传播过程,我们选取了若干处于分子云环境中的超新星遗迹,以Fermi大
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物联网引发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被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物联网的关键支撑技术之一,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之中。《2019年中国RFID行业市场前景研究报告》显示中国RFID产业正步入大规模推广布局成熟期,预计2022年,市场规模将突破1500亿元。随着终端设备持续增加、行业
在这篇博士论文中我们研究非齐次粘性流体(即非齐次不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及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的一些问题.在第一章中我们介绍关于非齐次粘性流体方程组的一些经典结果并且给出论文中需要的一些结论.在第二章中我们讨论定义在全空间R2中的非齐次不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整体解的衰减估计及一致正则性传播问题.应用时间加权能量估计和对偶方法,我们得到了速度场的衰减估
锰(Mn)是植物生长发育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作为多种酶的辅因子和激活剂,Mn不仅参与抗氧化作用、DNA的合成、糖代谢与蛋白修饰等多种过程,而且为光系统Ⅱ(PSⅡ)中的放氧复合物的核心原子参与催化水的光解。因此,叶绿体缺锰将直接降低光合效率,必然导致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大幅下降。叶绿体起源于内共生的蓝藻,是具有内、外双层被膜系统的半自主细胞器。由于外膜通透性较高,而内膜具有高度选择性,因此,叶绿体的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