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小城镇成为工业城市文明和传统农业文明融合对抗的空间场域,一批导演结合着自身的个体经验与生命历程,不约而同地将镜头对准现代化进程中的小城镇,将视野投向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变迁中矛盾张力最集中、存在姿态最令人动容的小城镇空间,以纪实性的影像方式,从物理性、主体性、社会性等不同维度对小城镇空间进行了影像描写,形成了中国电影史上对小城镇空间场域日趋自觉的、动态的、系统的审视,冷峻地摹写出中国小城镇现代化历程,勾勒出身处现代化时代大潮之中的个体的存在状态和精神取向,从中找到了属于自身的既纪实又虚构、既残酷又诗意的现实主义美学方法和美学实践,并且用这种独特的美学理念去观照普通个体的生命体验、去观照自身的成长轨迹和小城镇中个体的存在境遇,使得小城镇空间以一种祛魅的、普通的、鲜活的个体的情感生活方式,与整个时代联系起来,与中国当下的改革发展契合起来,完成了一系列的对于“小城镇空间”的想象与重塑,这种集体性的对小城镇空间的深度自觉,共同形成了中国电影史上小城镇电影的一次集体登场,成为了最具本土历史意蕴的影像。本文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小城镇电影为蓝本,将小城镇电影空间作为研究对象,着重从共时层面和历时层面分析小城镇题材电影的空间维度,剖析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小城镇电影共有的特质,并力图深刻揭示出近些年的市场发展环境之下中国小城镇电影空间的发展转变。本文分为四个部分对小城镇题材电影进行研究。导论部分探讨小城镇电影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及意义。第一章对小城镇电影空间相关概念、空间脉络进行阐述与界定。第二章则是对小城镇电影物理空间、主体空间、社会空间三个维度进行共时研究,主要有被限制的物理空间,其中包括异质化的空间坐标、传统与新生事物的角力场、城镇化夹缝中的边缘之境三个特性;剖析了被彰显的主体空间,其中包括充满历史厚度的原乡、精神的“洞穴”与出走的地方两个特质;剖析了充满隐喻的社会空间,其中包括现代性的生存困境、身份认同的迷失之所、民间话语不断扩大的空间舞台三个特质。最后一章从历时角度探讨小城镇题材电影的发展变化,分别是物理空间不断趋向于装置的背景表达,主体空间正在丧失厚重的历史感,多元共生的价值,从而剖析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小城镇电影的的空间特质与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