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与非声调语母语者听觉词的注意前加工比较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diwuq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功的语言交际依赖于对听觉词汇声音信息的识别,而这一过程往往轻松高效。为这一过程提供合理的解释成为了过去几十年心理语言学研究的一个中心议题,并涌现出一系列理论与模型(如:词群激活模型,Marslen-Wilson,1987;合并模型,Norris et al.,2000;邻域激活模型,Luce&Pisoni,1998;Vitevitch&Luce,1999;轨迹模型,McClelland&Elman,1986,以及预测编码理论,Davis&Sohoglu,2019)。这些研究大多通过让受试者有意识地主动完成诸如词汇判断等行为实验任务,借助反应时间和正确率来探究听觉词辨识过程中的语音加工机制。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听觉词汇的语音加工存在高度自动化的、可以在注意力之外被单独激活的“注意前加工”(pre-attentive processing)这一心理语言学机制。因此,先前研究由于需要实验对象投入较高精力完成听觉词辨认任务,所得出的理论模型不能为此类注意前加工提供完善的阐释。另外,大多数关于听觉词汇注意前加工的研究均以如英语、德语、芬兰语等非声调语言的母语者为研究对象,对使用声调的语言(如汉语)的母语者在注意前阶段的加工听觉词语音信息的情况尚不明晰。
  为解决这些问题,本研究对比了非声调语言和汉语这一典型声调语言的注意前听觉词语音加工的模式。首先本文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从而汇总出非声调语言听觉词的注意前加工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以往研究揭示了一系列注意前加工具体的操作内容,并可大致分为两个范畴:一是激活“亚词汇”水平上、音素及音素组合等语音知识所进行的加工,二是激活更高水平上的“词汇”语音知识所进行的加工(如,Alexandrov et al.,2011,2017;Bonte et al.,2005,2007;Jacobsen et al.,2004;MacGregor et al.,2012;Pulvermüller et al.,2001,Shtyrov et al.,2011)。然而,鲜有明确证据表明,亚词汇水平和词汇水平的语音知识可以在注意前听觉词加工中协同发挥作用,这暗示了非声调语言的注意前语音加工中,信息的加工仅从亚词汇水平(低阶)向词汇水平(高阶)语音知识进行前馈传递,而不存在词汇水平认知加工对低层的亚词汇水平语音知识的加工给予反馈,这支持词群激活模型(Marslen-Wilson,1987)、合并模型(Norris et al.,2000)等基于前馈的听觉词辨识模型,而不符合轨迹模型(McClelland&Elman,1986)和预测编码理论(Davis&Sohoglu,2019)等允许加工反馈机制的理论对听觉词辨识的解释。
  然而,与非声调语不同,汉语注意前加工是否由于声调系统的运用,而体现出亚词汇水平和词汇水平的语音知识在注意前语音加工中是如何被使用的,又是否存在二者的协同作用,便成为了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为此,本研究对汉语母语者在被动听到重复汉语单音节词刺激时的脑电振荡特征进行了分析(数据来自一项外语学能研究项目,Yue et al.,2019)。利用高时间分辨率的脑电频率分析方法,本文考察了代表亚词汇水平语音知识的“音段频率”(segment frequency)和体现词汇水平语音加工的“词汇性”(lexicality)这两个心理语言学因素如何调控汉语听觉词汇的注意前语音加工。四类实验刺激分别为:1)高音段频率真词条件,2)高音段频率假词条件,3)低音段频率真词条件4)低音段频率假词条件。在实验中,每个实验刺激词被重复播放五次,实验对象被动听刺激,注意力转移到观看无声动画。
  本研究利用频谱分析和时频分析方法,测量了在颅脑头顶心周边三个电极点位(C3,Cz,C4)上频谱密度(power spectral density,PSD)和事件相关频谱扰动(event-related spectral perturbations,ERSP)两个神经振荡活动的指标,并计算了不同类型刺激条件下,从第一次刺激呈现到第四次刺激呈现所诱发的神经振荡指标的变化率,以推导出音段频率和词汇性对语音刺激加工的调控方式。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事后多重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在利用音段频率线索进行注意前语音加工的过程中,词汇性也同时发挥了调控作用,表现为同等音段频率听觉词汇(如:高音段频率真词和高频率假词)注意前加工诱发的振荡活动变化率的显著差异。另一方面,词汇性信息对语音的加工也依赖于音段频率信息的调控,表现为同等词汇性听觉词汇(如,高音段频率真词和低音段频率真词)注意前加工诱发的振荡活动变化率存在显著差异。因此,频谱分析与时频分析的结果显示,音段频率和词汇性协同调控注意前汉语听觉词汇加工。上述结果一致表明词汇水平语音加工与亚词汇水平语音加工共同调控汉语注意前听觉词汇识别,因而揭示了在汉语注意前听觉词识别过程中,词汇水平语音加工与亚词汇水平语音加工间存在反馈式互动。语音加工的反馈模型(如,轨迹模型,McClelland&Elman,1986;基于预测编码理论模型,Davis&Sohoglu,2019)可以对这一加工机制进行合理阐释。
  综上所述,相较于注意前阶段非声调语听觉词汇识别机制由独立于彼此的亚词汇或词汇表征参与加工的单向工作模型,注意前阶段汉语听觉词汇加工机制揭示了亚词汇水平加工和词汇水平信息的协同加工。究其原因,可能与声调系统的运用以及声调语言听觉词加工趋于整体化的特征相关。
其他文献
汴京,作为宋代的都城,是最直接承担着宋代兴亡结果的城市;金陵,则是宋代的文化名城。两座城市负载了独特的历史内涵,表现出宋代不同阶段的文人情感、士人心态与社会风貌。宋词,是我国宋代代表性的文学形式。在宋词中出现了大量的城市描写,这些描写留下了那个时代最为丰富的城市生活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对史书的记载进行了佐证与补充。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这一部分主要是围绕汴京与金陵的特殊地位与文化内涵、汴京
学位
作为一部叙事完备编年体史书,《左传》对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进行了详尽的记述。而宴饮生活作为春秋时期贵族的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行为活动,在《左传》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记录。本文通过对《左传》中对宴饮活动的记述的研究,试图分析春秋时期贵族社会生活,展开一幅宴饮游乐的美好画卷。本文首先分析了春秋时期贵族的宴饮器物,通过《诗经》中宴饮诗对春秋宴饮的描述,从器物使用、食物选择和饮食器具的组成三个方面分析了春秋贵族
学位
本篇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对汉语语篇衔接手段进行研究。本文首先从汉语本体研究入手,对语篇衔接手段的运用特点及语用功能进行描写,而后从习得偏误的角度来分析中高级日本留学生汉语语篇衔接手段使用的偏误现象,探讨偏误成因,并针对偏误现象从教材编写、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一些有利于语篇教学的对策,以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对外汉语学界对语篇衔接手段的研究,并为对外汉语语篇衔接手段教学提供一定的参
魏晋时期是一个对空间迁移、时间流逝有着痛切感受的时代,在急剧的人事代谢中,魏晋文人被时空的断裂感影响,诗文中呈现出梦幻与荒诞之感。本文第一部分从代物理学理论出发,解释时间与空间的概念,空间是生活中事物存在的依据,而其本身却是无所不包的;时间是不可直接观察到的抽象概念,只能通过人事变迁为人所认识。从中国古代传统典籍入手,详细阐释中国古代的时空观念发展的过程,随着人类记忆的纵深与空间的探索发现,想象、
学位
本文以关联理论、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为指导,从话语分布、语用功能以及语体分布等方面对现代汉语中的话语标记“其实”和“事实上”进行了比较,对话语标记“其实”和“事实上”的语用功能进行了描写与分析,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话语标记“其实”和“事实上”的语体分布差异进行了详细考察,同时分析了影响二者在不同语体中分布差异的因素。对“其实”和“事实上”差异的比较有助于加深对二者的认识,同时也能够丰富话语标记
学位
纵观整个东汉王朝,刘秀凭借着宗法联姻所缔结的豪族纽带势力登上皇位,在一众功臣的辅佐下实现了国家制度建立之初政治、军事和文化的大一统,这些功臣世家日后逐步演变为外戚、士族,由他们的家族成员、门生故吏所形成的庞大的社会关系是影响整个东汉政治、文化与社会的主导力量。本文将结合光武中兴时期的势力分布与政策主张,着重呈现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功臣家族的谱系脉络。通过考证,了解东汉各历史时期的发展状况,为东汉军功、
学位
本篇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本体研究方面,对反递复句的语用功能进行分类整合并进行一定的补充,之后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对反递复句进行研究。我们从习得偏误的角度进一步分析反递复句的偏误现象,分析留学生产生偏误的原因,对反递复句的对外汉语教学提出一些更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并对对外汉语教师的课堂教学实施提出设想,以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对外汉语学界对反递复句的研究,并为对外汉语教材编写提供一定的参照。论文共
陆贵山教授是我国优秀的文艺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在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成就斐然,他的文艺思想为我国文艺学学科体系的建构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参考。陆贵山作为一名有责任、有担当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始终对现实中的“人”抱有极大的关注,其文艺思想中贯穿着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充满着人文的关怀。但目前学术界对陆贵山文艺思想中人学维度的系统研究还相对匮乏,因此本文试
学位
“魏晋风度”、“麈尾清谈”、“放达任诞”均为学者们在探究魏晋名士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热点名词。对于这些热点名词产生背后的、关于深层审美范畴与思想价值的关系,学者们却很少有呈系统、体系的概括归纳。《世说新语》全书以零散化、凝练化、趣味性的小故事为切入点,通过故事展现出当时名士们清谈放诞的士风以及士大夫倾轧相斗的现实,进而来表达士人内在的审美观与思想观,故其书中并不具备典型、成熟的理论形态。笔者尝试对《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