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索脓毒症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及其中医证候要素的特点,为中西医结合防治脓毒症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入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及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ICU病房的脓毒症发生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共56例,将其作为实验组。另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两院接受治疗的脓毒症未发生血小板减少症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浏览历史病历资料的方式,参照本次研究的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符合纳入标准患者的一般资料、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其中包括性别、年龄、既往疾病史、白细胞计数、乳酸、血小板计数的最低值、血清白蛋白最低值、酸碱度(PH)、降钙素原(PCT)、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APACHE II评分、SOFA评分、ICU住院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长、致病菌、感染灶分布等资料。将收入的资料建立好数据库,利用统计学SPSS 22.0软件对收集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检验水准为0.05,若P<0.05则统计学有意义。结果1患者性别与年龄比较本次研究共纳入脓毒症患者96例,其中实验组56例,对照组40例。而男性患者有63例,女性患者有33例;其中年龄最大者是95岁,年龄者最小者是40岁。两组之间年龄、性别均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2相关发病因素比较将脓毒症发生血小板减症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实验组的血清白蛋白降低、APACHEII评分升高、乳酸升高、年龄>65岁出现频率高于对照组,而对以上四个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总结得出血清白蛋白降低、APACHE II评分升高、年龄>65岁为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3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预后3.1死亡率脓毒症发生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死亡率(71.4%)高于脓毒症未发生血小板减少患者的死亡率(27.5%)(P<0.05)。将血小板减少的患者按照血小板减少的程度进行分级,发现随着血小板减少程度的加重,患者的死亡率也增加(P<0.05)。3.2机械通气时长与住院天数实验组的机械通气时长(116.83±226.73h)与住院时长(15.41±20.13d)均较对照组的时间较长(P<0.05)。4两组患者感染部位与致病菌的比较4.1两组患者感染部位的比较两组患者在感染部位上无明显差异(P>0.05)。在两中心的脓毒症患者中,肺部感染出现的频率最多。4.2脓毒症患者致病菌的比较两组的致病菌分布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两中心的脓毒症患者中,肺炎克雷伯杆菌出现频率最多,其次是大肠埃希菌。5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中医证候特征分析5.1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中医证候要素分布脓毒症发生血小板减少组患者证候要素出现频率最多的是阳虚证,证型以虚实夹杂证为主。5.2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要素比较对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中医证候要素比较分析,发现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要素无统计学差异(P>0.05)。5.3不同程度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中医证候要素比较将脓毒症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根据其血小板减少的程度分级分为轻度血小板减少症、中度血小板减少症、重度血小板减少症进行中医证候要素分析,结果显示阳虚证出现的频率呈上升趋势,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4高频证候要素在两组间APACHEII评分的比较结合部分证候要素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APACHE II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气虚证患者中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组比未出现血小板减少症组的APACHE II评分高,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脓毒症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较脓毒症未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的死亡率高,血小板减少可增加脓毒症患者的死亡率。2.导致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是年龄>65岁、血清白蛋白降低、APACHE II评分升高。3.两中心的脓毒症患者最常见的感染部位是肺部,最常见的致病菌是肺炎克雷伯菌。4.在脓毒症相关性轻、中、重度血小板减少症中,阳虚证的出现频率呈上升趋势,在中医对脓毒症相关性重度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中,应注重温阳药的应用。5.血小板减少症可能会加重气虚型脓毒症患者的病情,在治疗气虚型脓毒症患者时应及时纠正血小板情况,从而改善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