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对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重大意义。推进城镇化建设不仅是实现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变的根本途径,而且是化解有效需求不足、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战略措施。同时,对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保护资源与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加快城镇化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举措,而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前提就是城镇产业的充分发展,同时,城镇产业的发展也会进一步推进城镇化建设。当前农村产业的发展与城镇化的发展是存在偏离的,这种偏离使产业的发展存在很多问题。主要问题是:产业内部结构雷同,产品品质低劣,产业化推行缓慢;第一产业对农民的收入贡献逐渐减少,从而使农民对农业的投入不断减少;非农产业方面,由于改革开放前实行的是重化工业发展战略,使重化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偏高,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缓慢。 本文在借鉴本领域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从理论到实践,从一般到具体,从外围到内核的思路和方法,对城镇化建设和产业发展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和研究。 首先,对城镇化的概念和类型进行了界定,阐述了产业发展在城镇化建设中的聚集效应、扩散效应、收入效应和关联效应。同时,指出了三次产业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所起的动力作用是不相同的:第一产业是城镇化的基础动力,第二产业是城镇化的核心动力,第三产业是城镇化的后续动力。 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协调发展理论,分别论述了城镇化建设与三次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及相互作用机制,指出它们之间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缺一不可。同时,论述了城镇化建设和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关系。 在城镇化建设中,可以遵循不同的模式。本文分析比较了最常见的“大城镇”、“小城镇”和“多元发展”模式,剖析了各自的优缺点。根据我国城镇化建设中的特殊现状,提出了一种新的模式:以市场为导向的多元城镇化模式,并且确立了区域发展的主导产业选择原则和目标。 本文还实证分析了黑龙江省城镇化建设中产业发展问题及三次产业的发展现状,建立了主导产业的选择指标体系,进而应用AHP方法推导出了主导产业选择顺序。基于制约城镇化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研究了制度创新机制在城镇化建设和产业发展中的意义,并提出应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律等方面采取相应的支持和保障,创造良好的宏观和微观环境,促进城镇化建设中产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