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将中医学概念与认知语言学理论有机结合起来,以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隐喻理论和转喻理论为基础,论证中医学核心概念“时”的概念特征、认知方式和概念化过程。以期为中医学理论的深入理解、历时研究以及教学与传承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方法:本研究使用了文献学方法和认知语言学方法。首先,使用文献学方法,收集、归纳和分析大量文献资料,对中医学概念“时”的相关研究以及中医学理论相关的概念化研究进行全面认识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将中医学概念与认知语言学理论有机结合起来,以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隐喻理论和转喻理论为基础,论证中医学核心概念“时”的概念特征、认知方式和概念化过程。以期为中医学理论的深入理解、历时研究以及教学与传承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方法:本研究使用了文献学方法和认知语言学方法。首先,使用文献学方法,收集、归纳和分析大量文献资料,对中医学概念“时”的相关研究以及中医学理论相关的概念化研究进行全面认识和评价。第二,使用认知语言学方法,研究中医学“时”概念的基本特征,通过观察、推理和理论分析,对相关语言现象和认知现象的一般特征和表现形式做出分析和描述。第三,综合使用上述两种方法,从“时”的词汇化、范畴化、隐喻认知机制和转喻认知机制四个方面来分析论述“时”的认知机制和概念化过程。结果:第一,通过文献综述发现,虽然概念化的认知研究在语言学领域非常普遍,却鲜有学者将其应用在中医学领域探究中医学理论的概念化过程。虽然关于中医学“时”的研究文献很多,但是研究内容的重复率却很高,且并未触及到“时”的认知过程和根源,缺乏新的视角和研究工具。第二,认知语言学中原型范畴化理论、隐喻理论和转喻理论对语义延伸和语义范畴的演变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和认知理据性。第三,“时”是一个范畴化的概念,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概念体系,其突出特征有:基于体验的认知属性、语义多样性和多重关联性。第四,“时”的字形演变和词汇化过程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期,其本义是“日的运行”。随着人们对自然万物和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不断认知,以相似性和关联性为基础,通过认知隐喻和转喻进行意义构建,“时”的语义发展经历了“自然之时”-“身体之时”-“行为之时”的范畴序列。古代医家最初识“时”之义,产生了“自然之时”的范畴;达“时”之变,发展出与气血脏腑有关的“身体之时”;后来又在养生及辨证施治的过程中讲究用“时”之机,“身体之时”的范畴属性扩展至“行为之时”。结论:中医学“时”的概念化过程是以体验为起点,通过认知隐喻和转喻进行意义构建,不断进行范畴化演变,最终形成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概念体系的动态认知过程。认知隐喻和转喻是语义扩展和延伸的基本方式和重要手段。隐喻的相似性和转喻的关联性是语义认知及语义范畴演变的基础。语义范畴的演变不是随意的,而是由相似性和关联性连接起来的链条和网络,反映了人类语义认知的发展历程。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始终未得到有效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涉及从“田间”到“餐桌”的各个环节,生产环节是农产品质量控制的起点,也是重点和难点。分散经营的小农户是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是农产品最广泛的生产者,其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中存在天然的缺陷,如何在确保农户利益的前提下促进农户实施农产品质量控制行为是政府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必须思考的首要问题。农民
水伦理来源于人类涉水活动实践中实际呈现的诸多伦理问题,是处理人与水之间关系时应当遵守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其内容和特性以人水关系的应然性认识为前提,受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生态环境、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以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影响,其思想渊源、理论基础和实践探索与生态伦理的形成发展密切相关,但人水关系的特殊性又使水伦理拥有了自身独特的问题域和理论域。探究新中国成立以来水伦理生成的历史逻辑、理论内涵和演变规
江苏历史文化名村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与丰富的历史文化,同时有着明显的地域特征,是我国古村落当中更具文化特色、更有代表性的村落。江苏省降水丰沛、水网密布,该地区历史文化名村与水体有着紧密的关系。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近年来江苏省历史文化名村的景观更新也在不断进行,但由于发展速度过快,村落更新存在过度商业化、景观同质化、景观维护难等问题,而水体景观则存在水体自然景观退化严重、水体人工设施的废弃、
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城市建筑和构筑物增多,自然地表向硬化地面转化,使城市热岛效应不断加剧,导致热环境恶化,加大了能源的浪费,严重危害了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因此,缓解城市热岛,改善微气候,节约能源的绿色优化设计成为城市规划领域至关重要的一部分。目前国内外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危害的研究尚有需要补充的地方:微气候研究主要聚焦于挖掘城市热环境影响因素,提升人群热舒适度,对高温易感人群的情绪健康关注较少;在节约能
扬州,地处京杭大运河与长江交汇点上,素有“吴头楚尾、江淮名邑”之称,作为联系南北的交通枢纽与全国盐业销售的重镇,扬州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繁荣。清代的扬州依靠盐业中心的地位,经济发达,文化昌盛,其园林形成了“城市山林”与“湖上园林”两大类型,在江南园林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盐商、官员的推动,雅集活动也在扬州园林中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城内以私家园林小玲珑山馆的“精英化”雅集为代表,城外则以瘦西湖“公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各界对弱势群体的关注逐渐增加,农民工作为社会中长期存在的特殊就业群体,其就业空间已成为研究城市空间的典型样本与关键路径。然而,农民工相关就业空间研究一直受到“性别无涉”观念主导,有必要从性别视角进行农民工就业空间演变差异特征的相关研究。本文在现有农民工研究、女性就业空间研究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以性别差异为贯穿视角,以南京主城区范围内的农民工作为研究对象,运用2009年、20
高校思政教育是高等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在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于思政教育都有重要的部署。十八大以来,中国进入新时代,结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校思政教育也在不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教师要做到“六个要”和“八个相统一”,不断推进学校思政课程的建设。高校思政课程的改革与创新需要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各个
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节约教育是我国从古至今的永恒话题,但是由于时代背景不同,每个时代有不同的时代要求,节约教育的具体内容形式等也需要进行不断调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节约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坚力量,也是节约教育的主要对象之一。新时代大学生节约教育具有自身
在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并极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当今时代,科学精神传播作为科学传播的重要内容之一,已引起了学术界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探讨。本论文从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的科学理论视角系统地研究科学精神传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厘清科学精神传播的内涵与特征,全面总结科学精神传播的历史进程与实践经验以及科学精神传播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影响,深入探讨中国如何推进科学精神传播实践的发展,并指出其对于加快建设创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深入发展,国家认同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多民族国家都无法回避的话题。全球价值多元化给我国社会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也对我国社会的国家认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疫情下我国人民表现出的“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这一抗疫精神,是对国家认同的高度体现。疫情背景下以伦理学为视角研究国家认同,更具有时代意义。本选题以国家认同为切入点,分为六个部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