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一旦与各国文化结合必将“本土化”(Kachru,1982),并形成各种变体。中国英语是英语与中国文化融合所产生的变体。其本土化最突显的层面是词汇层面。中国英语词汇不仅向世界介绍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英语本身。本研究从模因学和中国文化的角度探究了中国英语词汇的发展前景。模因学是解释文化进化的新理论。模因是文化传播的基本单位(Dawkins,1976)。牛津英语词典也将模因定义为: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模仿而得到传播。何自然(2005)认为语言本身也是一种模因。模因学研究学者Heylighen(1998)提出了强势模因的选择标准(简易性、不变性、权威性等)以此来鉴定某种模因的强势与否,是否具有生存能力。新达尔文主义者(Neo-Darwinist)Dawkins(1976)提出成功模因的三个特性(保真度、多产性和长寿性),以此来检测某种模因的传播能力。本研究以Heylighen和Dawkins的理论为基础构建了一个理论框架,试图将模因学与中国英语词汇在微观层面结合,进行研究。本研究对媒体上最常见的中国英语词汇的使用频率进行了分类调查,调查的数据来自China Daily(中国日报英文版)和Google搜索的网页这两大资源。调查表明中国英语词汇在传媒中的使用频率很高,如网页中pipa(琵琶)的使用频率为5,550,000次,taichi(太极)为4,640,000次。该研究从模因学与中国文化的角度对这些中国英语词汇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英语词汇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满足Heylighen提出的强势模因选择标准中的简易性、不变性、一致性、实用性和权威性。研究还通过Dawkins所提出的强势模因的三个特性分析了中国英语词汇的光明前景,证明了它必将被更多的人接受。此外,该研究将媒体中常用的中国英语词汇与相对应的英语本族语词汇进行了比较,比如将wonton(中国英语词汇)与pumpkin pie(英语本族语词汇)进行了比较,比较的结果显示虽然中国英语词汇的使用频率和本族语词汇的使用频率存在一定的差距,但依然显示着强大的生命力,在全球的跨文化交际中起着积极的意义,中国英语词汇所折射出来的中国文化将高保真地传递下去。中国英语词汇的研究是一个较新的课题,从模因学和中国文化的角度进行研究可用的资料也受到限制;同时因研究条件和研究者水平有限,该研究仅仅是探讨性的,旨在唤起对中国英语词汇的活力及其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的关注,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