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数量的增加,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格局变化的深度、广度和速度呈现急剧增加的趋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土地利用变化不仅会导致大气、土壤、水文、生物多样性等产生变化,同时,影响区域甚至全球的生态环境,进而使地区社会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对土地利用生态环境效应进行评价与研究,这不仅对区域甚至全球的生态环境安全具有一定的理论性意义,而且对于地区中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科学性依据。文章以齐齐哈尔市为研究对象,利用齐齐哈尔市1989年、2002年和2014年遥感影像解译数据,结合统计分析,在对其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的基础上,对土地利用变化中数量、程度、转变方向作定量分析、阐述,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影响齐齐哈尔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子进行了分析;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模型,构建齐齐哈尔市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响应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土地利用生态环境效应综合评价模型,并借助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齐齐哈尔市土地利用生态环境效应的时空变化规律进行探讨,基于此,对研究区域的土地资源持续利用及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以及经济持续增长提供参考依据。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25年间,齐齐哈尔市土地利用变化强烈,且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以耕地为主,耕地变化主要集中于1989-2002年时间段,林地面积逐年增加,其来源主要为耕地、草地和水域,草地面积先增后减,变化主要集中于2002-2014年时间段,期间面积共减少3.05×104hm2,水域面积明显减少,1989-2014年间共减少了24.26×104 hm2,且其面积减少主要集中于1989-2002年间,期间面积共减少24.61×104 hm2,去向绝大部分为耕地,建设用地面积逐年增加,主要增加时间段绝大部分为2002-2014年,未利用地先增加后减少,大部分转化成耕地、草地和水域。(2)1989-2014年,齐齐哈尔市土地利用综合水平不断提高;其主要影响因素为:年均积温、总人口、人口密度、城市化率、GDP、粮食产量、农用化肥施用量、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农药使用量、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业机械总动力等。(3)齐齐哈尔市生态环境状况呈现波动变化,生态环境指数呈现先下降后上升态势。1989-2002年,生态环境状况由一般转变为较差,生态环境指数由0.51下降至0.39,生态系统功能退化,至2014年,生态环境指数从0.39上升到0.43,生态环境略有好转。(4)1989-2014年,齐齐哈尔市生态环境状况整体呈现恶化趋势,尤以1989-2002年的市区和讷河市下降程度最为明显。1989年,市区、讷河市、龙江县、依安县、克山县、泰来县和甘南县生态环境状况相对稍好,其次为富裕县、拜泉县和克东县,生态环境较差,其中拜泉县生态环境状况最差。2002年,除甘南县保持一般态势,其余各县域生态环境状况变化较为强烈,均呈现恶化趋势,其中泰来县生态环境状况最为严重。2014年,市区和讷河市继续维持恶化趋势,生态环境状况仍处于较差态势,其中讷河市生态环境状况最差,甘南县生态环境变化明显,尽管龙江县、依安县、富裕县、拜泉县、克山县、克东县和泰来县均略有好转,同样仍处于较差状况,生态环境指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