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彩电业曾经是中国制造业中最值得自豪的产业——全球产量最大、全球市场份额最多、全球竞争力最强,但时至今天,核心技术缺失,产业链受制于人,平板电视发展受到掣肘,这是国内彩电业的死穴,也是业内的共识。在全球化竞争的今天,客户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同时对交货期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能否更快、更好、以更低的成本制造出新的产品投放市场,将是制造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中国彩电业该如何面对这些挑战?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模块化是一个很好的工具。 模块化的概念最早是由赫尔伯特·西蒙(Herbert.Simon)提出的,它作为一种解决复杂问题的有效途径,其最初的应用是在计算机领域。鲍德温和克拉克(Baldwin&Clark)进一步发展了模块化理论,他们在《设计规则:模块化的力量》一书中,提出了模块化的概念,详细论述了模块化的相关理论,这被国际学术界誉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有关模块化的著作。后来青木昌彦(Aoki)进一步阐释了该理论,他认为模块化是指半自律的子系统,通过和其他同样的子系统按照一定的规则相互联系,从而构成更加复杂的系统的过程。目前,青木昌彦关于模块化的定义已被学术界广为接受。面对近年来模块化生产方式的兴起,产生了产品架构理论,日本东京大学教授藤本隆宏从设计思想的角度出发,把产品架构分为了模块化产品架构和集成化产品架构,不同架构思想设计的产品分别叫模块化产品和集成化产品。模块化产品架构是一种特定的产品设计思想。在这种设计思想的指导下,每个功能模块和物理构件之间是一对一的对应关系,产品的各个零部件之间以标准化的界面方式相组合,因此在一个产品中零部件可以随意替换,从而创造了一个开放性的灵活设计结构。 国外对模块化产品架构比较系统的研究工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主要有三大主流阶段的研究。最早系统化研究模块化架构理论的是哈佛商学院的鲍德温和克拉克,后来几位日本学者国领二郎(1995)、池田信夫(1997)分别以互联网产业为研究对象,各自独立地发展了模块化理论,第三个阶段是以克里默(Cremer)和青木为代表的组织信息效率比较论。其中,比较多的是关于模块化设计方法和模块化产品架构优缺点的研究,对模块化产品架构的应用研究主要是在电脑、软件、重型设备、轿车、金融等领域进行,很少有涉及对家电行业的研究。国内对模块化的研究开始的较晚,对模块化产品架构的研究较少,而且大多是对国外研究思想的引入,其在家电行业的应用研究更少。关于家电企业的竞争优势,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海尔、长虹、TCL等几个大企业,而且大多是宏观方面的理论研究,缺乏从微观架构层面进行的研究。成本创新是哈佛商学院2007年出版的《Dragons atyour door》一书中提出的新概念,该书的作者曾鸣教授和彼得J.威廉姆斯(PeterJ.Williamson)把他们多年研究中国企业的心得做了一个总结,提炼出“成本创新”这个关键词,成本创新有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企业通过创新,而不是简单的低要素成本,进一步降低成本;其二,企业创造性地应用各种方法以低成本的方式实现创新,从而带来性价比的大幅提升,创造全球竞争优势。但是书中并没有说明实现成本创新的具体方法。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选择了用模块化产品架构的理论来分析中国彩电业的竞争优势,本文认为:采用模块化的产品架构思想,可以从产品研发和生产制造两个方面给企业带来好处,主要好处有:品种多样、功能先进、快速上市、高质量、低成本。但一家企业同时把上述五个方面都做到最好是很有难度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把握好这5大指标之间的平衡,使产品的整体性价比最优。把握好了这个度,就可能做到自己独特的成本创新,从而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本文分为五部分。第一章是绪论。重点描述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第二章是相关文献研究。首先对模块化产品架构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提出并详细解释了本文引入的新概念“成本创新”;接着又对国内外模块化产品架构理论的研究进行了回顾,重点总结了模块化产品架构的优点、缺点和应用研究的范围;最后详细总结了国内目前对家电企业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对文献进行述评,明确了本研究的出发点和可能的贡献,构建出了本文的理论模型。第三章是案例部分。根据访谈、现场参观等第一手资料和一些从权威渠道搜集的二手资料,整理出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产品研发和生产制造两个方面的案例。第四章是案例分析。结合理论对案例进行分析,在理论框架的指导下分析模块化产品架构理论在中国家电企业中的实际运用,重点分析了其对竞争优势的影响,并总结了海信获取竞争优势的路径。第五章是研究结论。结尾部分得出了本文的研究结论,指出了本文的研究不足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从模块化产品架构的角度研究企业竞争优势,构建了一个模块化产品架构和彩电业竞争优势之间关系的理论框架,并采用规范的案例研究方法对其进行探讨分析,同时丰富了国内对模块化产品架构理论和家电企业竞争优势的研究。另外,引入了成本创新的概念,找到了一条通过实现成本创新而获取竞争优势的新途径。由于资源和能力有限,文章也存在一些缺陷,但最大的不足是案例部分和分析部分忽视了模块化产品架构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