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建国后“十七年”(1949—1966)的文学创作中,革命历史小说占据着绝对的创作优势。这些小说为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历史进行文本化的呈现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也形成了几代人有关革命历史的深刻记忆。本论文以历史与叙事的关系为切入点,考察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生成这批革命历史小说的具体语境。论文的重心不在于对文本的内涵进行重新解读,而是重点考察这些文本的生成过程,研究这些文本为何要以这样的方式去叙述历史以及它是如何把历史叙述出来的,研究这批作品叙述革命历史的动机所在,以及作家是在怎样的一种思想理念的指导下来完成对历史的文本化组织。可以说,革命历史是五十至七十年代中国文学艺术活动中的一种宏大叙事,它不仅建构起当代人的一种历史认知与道德想象,而且赋予几代中国人以一种特有的精神气质。这样,考察中国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的革命历史叙事的状貌、特征及成因,就不仅仅是意味着是一次对文学创作现象的分析,同时也是对特定历史时期国家意识形态生产的一种观察。 本论文主要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章“意义的确立”,主要是研究革命历史小说与国家意识形态生产之间的关系,从而深入剖析革命历史小说的述史动机与意义旨归所在;第二章“意义的保障”,重点研究五、六十年代规约、牵制革命历史叙事的种种因素,分析革命历史小说的叙事走向及其面貌特征与这些因素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第三章“意义的提纯”,主要是通过对生成文本的具体创作流程的观察,来揭示革命历史小说组织叙事的规律与特点;第四章“意义的成规”,主要是立足于革命历史小说的叙事逻辑本身,重点从“革命正义”与“党的领导”两个方面来展现革命历史小说组织叙事的基本原则;第五章“意义的传播”,本部分重点研究革命历史小说完成后的流通与传播状况,这也是对革命历史叙事意义达成的手段与途径的一种考察与分析;第六章“意义的重读与重写”,这一部分分析九十年代以来对这批革命历史小说的意义系统以及革命历史进行了怎样的再解读与再叙述。这既是对当前有关革命历史小说研究状况的一次总结与分析,同时也是对革命历史小说原有的意义系统在新的文化语境下的解构性遭遇的一种研究。论文虽然是以建国后“十七年”中的革命历史小说为研究对象,但这种研究方式对观察整个中国当代文学的生产与运作也不无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