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融不稳定简单来说就是金融系统不能有效的完成资金的优化配置、出现运行风险的状态。对金融脆弱性研究始于美国经济学家Minskey率先提出的“金融不稳定假说”,他认为西方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是由不断追求利润最大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本性所决定的。金融危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必然会发生,其危害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金融制度下,金融体系由于市场中的信用创造机构比如商业银行以及借款者自身的特征,从一开始就处在不稳定的状态中。随后有大量学者对金融不稳定的产生原因进行了研究,比如价格水平的大幅波动和通货膨胀率的持续上升、市场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金融监管没有及时跟上金融创新等都认为可以导致金融不稳定。金融不稳定对于经济发展有较大的负面作用,近年来频繁发生的金融危机,已经证明了金融不稳定引起的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危害,因此对金融不稳定的测量也显得尤为重要。比如Jan Willem van den End在金融状况指数(FCI)和货币状况指数(MCI)的基础上,提出了更综合的金融稳定状况指数(FSCI),指数的构建涵盖了货币市场、外汇市场、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等,能够比较全面的衡量金融不稳定程度;Aspachs和Goodhart通过向量自回归模型,对银行系统的不良贷款率和利润率之间关系进行研究,选取不良贷款率、银行市值、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等指标,构建了金融脆弱性指数。另外,通过构建一系列指标来评价金融不稳定程度也是通用的方法,比如美国金融监管当局推出的包括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管理水平、盈利状况、流动性和市场风险敏感度的“CAMELS”评价体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在1999年推出的“金融部门评估计划(FSAP)”,包括了14个核心类和31个鼓励类金融稳健指标。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市场流动性、金融市场运行情况和宏观经济变量三个角度,建立了我国金融不稳定评价指标体系。并且在国际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国家货币币值的稳定对金融稳定的作用越来越大,考虑到我国对外贸易在经济中占比很大,并且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美元外汇储备,因此用人民币兑美元名义汇率、外汇储备余额、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和我国银行间7天同业拆解利率的月度数据构建用外汇市场压力指数(EMP),通过测量EMP的变动幅度来衡量我国是否出现了金融不稳定。然后利用二分类Logit模型,对我国1997年1月-2017年12月的金融不稳定情况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在这段期间内,我国主要出现了四次不稳定的情况,第一次是1997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导致的我国宏观金融不稳定;第二次是2007-2008年,在2007年我国证券化率首次超过了100%,说明我国股市存在严重的泡沫,使得金融处在高度不稳定中;第三次是在2011年-2012年,这次不稳定的原因主要是危机过后,我国实行量化宽松政策导致的后遗症问题;第四次是目前可能正在经历的,主要的原因是实体经济持续低迷,前期信贷规模夸张过快导致的。最后针对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了金融不稳定和市场流动性之间的动态影响关系。结果发现流动性过剩会导致金融不稳定上升,但是这种影响可能并不是立刻产生的,因为往往在出现金融不稳定时,政府会通过调整流动性来缓解市场的不稳定性,但是当流动性过度增加时,会造成资产价格普遍上升、过度投资等现象,中长期存在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这与我国的经济形势也是相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