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概念内涵丰富,足以使人越辨越糊涂,文化概念也越来越多。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克鲁伯和克拉克洪在其合著的《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批判性回顾》一书中,罗列的从1871——1951年的80年间的文化定义就达164种。我国学者郑金洲收集的文化定义更达310余种。至今,人们还没有得出关于文化的相一致的概念……”①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所作的“文化”的概念,影响了当时和后来的许多学者。他说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任何一名社会成员都有自己的文化或者说有自己的文化所属。儿童也有儿童文化。儿童文化是儿童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以儿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来决定其价值和标准的、儿童之间相互认可的文化。儿童文化与儿童的成长密不可分,可以说,儿童形成什么样的文化决定着儿童成为什么样的人。儿童文化的形成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现实状态是,“儿童文化是在现代社会的冲击和成人文化的压制下,在两者的夹缝中艰难地生长的,并且随时有消亡的危险。”②多种文化的共同作用,使得儿童的主体性被削弱,失去个性和自主,独立性得不到锻炼和培养;家长对儿童的非理性控制,使儿童主体发展出现畸形。客观现实的残酷挤压,使儿童文化的主体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同时被迫远离自己的文化,儿童文化在多种文化的冲击下发生变异。而负有重要职责的学校教育中还没有建立起“儿童文化”概念,儿童文化建设成为教育盲点。教育缺少对儿童文化的认识和关注,远离儿童生活世界。缺少了教育引领与推动的儿童,没有认识到儿童文化与自己成长的密切关系,更不可能自己行动起来建设儿童文化。儿童文化主体性缺失问题严重,直接影响着儿童精神、情感、价值观等等的培养和发展。要让儿童文化对儿童成长发挥积极的影响和改变作用,必须充分认识到儿童在其文化建构中的重要作用。因为只有儿童自己积极参与建构的文化,才会是他们最需要的文化,文化才会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实现对儿童的引领、促进作用。儿童主体性文化建构,是要解决儿童文化被边缘化,发生变异,而儿童文化建构中儿童不是主体,儿童不能也不会主动地、积极地发展自己的文化的问题。希望以“主体性”这一思想来指导儿童文化的建构与发展。通过揭示儿童主体性缺失来探讨以儿童文化中的主体性培养促进儿童文化的发展,以儿童主体性文化的发展引领儿童健康成长的密切关系。本文针对当前儿童文化主体性缺失的问题试图探求出适合学校儿童主体性文化的建构策略,主要从三方面进行探讨:首先,本文对当下儿童文化建构主体性缺失的问题进行了反思。目前儿童文化建构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儿童“主体性缺失”的问题,而缺失的主要表现就是儿童没有自我意识,本部分对儿童的这种主体性缺失的现象进行了分析,并试图挖掘其形成原因。其次,本文阐述了儿童主体性文化建构的理论,主要从马克思主义人的主体性理论、主体性德育的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以及青少年成长规律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为建构儿童主体性文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再次,本文借鉴了国际儿童文化建设与发展趋势,探求了儿童主体性文化建构的实践策略,主要从七个方面进行的实践:在课程改革中进行主题实践活动,满足儿童成长需求;在课堂学习中重塑学生自我,还原学生主体,让儿童成为课堂的主宰,做儿童文化的真正主人;开设符合儿童游戏天性的习作,让儿童在丰富有趣的习作中成为主体;重视阅读对儿童精神成长的重要作用,在阅读中培养儿童的“自主性”;让学生在新形式的评价中寻找自我,获得自尊;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素质教育展示中体现自主,做儿童文化真正的主体。最后得出结论,尝试性地提出一种学校儿童主体性文化建构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