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群体性事件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与传播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llowunc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新媒体技术、移动终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信息的爆炸式增长和传播方式颠覆性地改变,传统的舆论格局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民间舆论的崛起和主流权威消解的新舆论格局。加之当前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的我国,社会矛盾多元复杂、自然灾害频发,相关社会中介事件一旦发生,普通民众运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在短时间内就能够实现事件信息的网络传播,敏感的社会中介事件在网络上一经爆料,极易引发围观,致使网络群体性事件时常发生。不难理解,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常态化对我国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产生着不良影响。如何更有效地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亟待找到新的突破口。而在众多网络群体性事件中,以女性为主体的事件不在少数。女性作为“天生的他者”和弱势群体,是挑动社会“共情”爆发的天然因素。笔者发现,事件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对于信息受众的认知、心理、行为等产生着特殊的影响和作用,并能一定程度上改变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展甚至结果。例如,“郭美美”、“朱令”、“邓玉娇”等事件。因此,在网络群体性事件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具有什么特点,如何进行女性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以发挥其积极作用,规避其负面影响,并助力于事件的引导和应对,是本文分析和论述的重点。综上,本文以互联网时代下新舆论格局为背景,从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女性形象角度出发,结合形象塑造与传播、受众互动、意义生成等研究热点,从以下几个部分对网络群体性事件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与传播进行分析论述。首先,对网络群体性事件中女性形象塑造与传播的概念进行阐述和特点分析;其次,分析网络群体性事件中女性形象塑造与传播的实现路径和面临的困境;最后,对网络群体性事件中女性形象塑造与传播提出策略分析。
其他文献
作为中国民主政治进程中的重要事项,一年一度的“全国政协会议”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简称“两会”)是中国共产党例行统治权自我合法化的重要政治会议,是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中国正处于政治经济转型变革时期,社会变革带来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同时调整了利益格局。政府工作的低效以及严重分化的贫富差距,催化了社会环境中的矛盾,滋生了频繁涌现且形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