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我国颁布了《国家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标志着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着力解决危害公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已成为我国今后的重要战略任务。建筑业物化阶段和使用过程消耗大量资源和能源,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对建筑业从业人员和建筑产品使用人群形成显著的健康损害风险。因此有必要对建筑工程生命周期内污染物排放所造成的健康损害进行系统的、客观的评价。本文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建立了“健康损害物质”到“基于效应的健康损害归类”再到“健康损害综合量化”的健康损害评价范式。将建筑工程有害物质排放造成的健康损害划分为全球变暖、致癌效应、呼吸系统损害和循环系统损害四种影响类型,并构建了归宿分析、效应分析、损害分析和量化权重评价流程。通过文献阅读和调研,得出了10类主要有害物质:CO2、CO、CH4、N2O、苯、甲醛、氡、SO2,NO2和PM10的归宿因子、效应因子、损害因子和货币化值等参数值,支撑了评价体系实际应用。另外,通过货币化的权重研究,实现了将清单分析结果转化为具有直观经济意义的健康损害值,同时也实现了与BEPAS评价体系的兼容与集成,使评价不仅能反映对资源和生态的影响,亦能反映对人体的影响。在理论分析基础上,通过典型案例工程的资源和能源消耗量调研,计算出了样本建筑物各阶段的环境影响值和健康损害值,针对健康损害结果的反溯追踪识别出主要的健康损害因素,据此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案例研究验证了理论评价模型的实用性。综上,该评价体系的研究对于拓展和完善建筑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具有理论价值;同时基于设计或施工方案的应用,不仅可实现对“健康建筑”的评价评判,亦可据此进行主动的方案调整和优化,对于提高健康管理的有效性,以及推动HSE管理体系的落实具有实际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