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经穴-脏腑相关为针灸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一直是中医领域的研究热点,并指导着临床诊断和治疗。既往研究多关注针灸刺激对出现病理变化脏腑的修复作用,以及相关分子途径或分子物质的响应变化,以确定其疗效及对于脏腑状态调节作用的机制;或脏腑处于正常生理状态时,针刺对机体中枢或者周围血浆中的解剖结构或分子物质的影响。然而脏腑处于正常生理态或病理态时,体表经脉腧穴上的反映及其基础研究很少。高频电针对心血管疾病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尤其是在心肌缺血损伤方面。以往研究表明,高频电针对心脏的影响主要应用于基础实验研究,通过中枢以及外周神经对心脏产生一定的调节作用。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高频电针后与心脏相关的效应指标或分子指标等产生变化,进而对心脏产生保护作用。然而对心肌处于不同状态(生理、病理、高频电针经穴或非穴干预态)时,在体表经脉腧穴上的反映及其分子物质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以心肌缺血大鼠为模型,利用物理及生物化学等多种当代技术手段,对照观测心肌状态不同(正常生理态、缺血损伤态及电针干预态等)时相同经脉上的不同腧穴区域皮肤温度变化的规律性特征,及皮肤中与交感神经相关联的分子一氧化氮(NO)、钙调蛋白(CaM)随之产生变化的差异和规律。探索不同的心肌状态情况下,有关的经穴反映的相对特异性及影响的重要途径和关键所在,力图从与交感神经有关的生物物理现象和受体分子反映出的情况变化方面进一步阐释经穴—脏腑相关理论的科学内涵。方法:将80只雄性Wistar大鼠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电针治疗1次和电针治疗3次2个组,每组再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高频电针“内关”穴组(高频内关)和高频电针非穴组(高频非穴)5个小组。每组8只。电针组大鼠左侧“内关”穴每天针刺1次,于治疗1次或治疗3次结束1小时后,采用超声心动技术检测大鼠心脏相关状态,利用红外热像仪检测大鼠双侧“内关”穴、“郄门”穴及“天泉”穴区皮肤温度。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大鼠双侧“内关”穴、“天泉”穴区皮肤NO的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技术检测CaM的含量。结果:(1)各组大鼠的超声心动与空白组相比较,模型组左室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s,EF)明显下降(P<0.01),短轴缩短率(Left ventricular fractional shortening,FS)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高频内关组左室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s,EF)升高(P<0.05),(Left ventricular fractional shortening,FS)显著升高(P<0.01),高频非穴组无明显变化。(2)皮肤温度的变化纵向观察电针1次或3次大鼠穴位皮肤温度变化:与空白组相比较,在假手术组三个穴区皮肤温度没有明显变化(P>0.05),但模型组大鼠穴位皮肤温度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高频内关组三个穴区皮肤温度显著升高(P<0.01),而高频非穴组穴区皮肤温度均无明显变化(P>0.05)。横向观察电针相同次数时各组皮肤温度变化:不同穴区温度与模型组相比的变化值进行比较,“内关”穴区皮肤温度变化值较他两个穴位穴区较大,其次为“郄门”穴,最后为“天泉”穴。横向观察心肌处于同一状态、相同穴区的治疗1次和3次后空白组和高频经穴组与模型组的差值比较,治疗1次后的差值较大。(3)NO含量纵向观察电针1次皮肤NO水平变化:与空白组相比,假手术组在两穴穴区NO无明显变化(P>0.05),而模型组NO有明显的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高频内关组两穴穴区NO含量明显上升(P<0.01),而高频非穴组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纵向观察电针3次后皮肤NO含量变化:与空白组相比较,假手术组两穴穴区皮肤NO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而模型组两穴处皮肤NO含量水平明显减少(P<0.01);与模型组相比,高频内关组“内关”处组织NO明显上升(P<0.01),而“天泉”处组织NO没有明显差异(P>0.05),高频非穴组两穴处组织NO均无显著差异(P>0.05)。横向观察电针相同次数时各组皮肤NO含量变化:不同穴区温度与模型组相比的变化值进行比较,“内关”穴区NO含量变化值较大。横向观察心肌处于同一状态、相同穴区的治疗1次和3次后,NO含量空白组和高频经穴组与模型组的差值进行比较,“内关”穴区治疗3次后较高,“天泉”穴区治疗1次较高。(4)CaM含量纵向观察电针1次皮肤CaM含量变化:与空白组相比较,假手术组在两穴穴区CaM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而模型组CaM明显减少(P<0.01);与模型组相比较,高频内关组“内关”、“郄门”处组织CaM含量明显增加(P<0.01),而高频非穴组组织均无显著差异(P>0.05)。纵向观察电针3次后皮肤CaM含量变化:与空白组相比较,假手术组两穴穴区皮肤CaM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而模型组“内关”、“郄门”处组织内CaM明显减少(P<0.01);与模型组相比,高频内关组“内关”处组织CaM含量明显增加(P<0.01),而“天泉”处组织内CaM含量没有明显差异(P>0.05),高频非穴组两穴处组织CaM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横向观察电针相同次数时各组皮肤CaM含量变化:不同穴区温度与模型组相比的变化值进行比较,“内关”穴区CaM含量变化值较大。横向观察心肌处于同一状态、相同穴区的电针1次和3次后,CaM含量空白组和高频经穴组与模型组的差值进行比较,“内关”和“天泉”穴区治疗3次后较高。结论:(1)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术后大鼠室前壁的活动度较正常大鼠显著下降,说明心肌功能出现损伤;而高频电针经穴可以显著提高心肌功能损伤大鼠的室前壁活动度,提示高频电针经穴对大鼠心肌缺血损伤有一定的改善作用。(2)在穴位区域皮肤温度方面,检测选取的三个穴位中结果提示“内关”、“郄门”和“天泉”穴均有一定的升高,体现了心肌状态在心包经穴位上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体现。(3)高频电针刺激“内关”与非穴后,“内关”穴与“天泉”穴的一氧化氮含量结果显示,电针治疗1次后不同组别之间NO含量的差别提示了心肌不同状态在“内关”、“天泉”穴上有所反映;而电针治疗3次后在“内关”穴上有所反映,而“天泉”穴则无特异性反映,提示了同一经脉不同穴位之间存在相对特异性。(4)高频电针刺激“内关”与非穴后,上述两穴区组织的钙调蛋白含量结果显示,电针治疗1次后不同组别之间CaM含量的差别提示了心肌不同状态在“内关”、“天泉”穴上有所反映;而电针治疗3次后在“内关”穴上有所反映,而“天泉”穴则无特异性反映,提示了同一经脉不同穴位之间存在相对特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