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墨烯/镁微纳米层状复合材料的微观变形及断裂行为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ilei27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进金属结构材料的追求之一便在于实现材料的轻质、高强度以及高韧性,材料的复合化则是弥补金属基体缺点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通过添加增强体从而实现高强度与高刚度的同时,往往伴随着塑性和韧性的急剧降低。这种强韧性间的倒置关系严重的束缚了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更广泛应用。幸运的是,大自然在百万年的进化中造就的精妙构型给予了我们方向。贝壳珍珠层独特的微-纳米层状结构赋予了其优异的综合力学性能,其抗拉强度是碳酸钙基体两倍以上,断裂韧性更是达到碳酸钙基体的约三千倍,完美的解决强韧性倒置的矛盾。镁作为最轻的纯金属结构材料,以其高比刚度、高比强度、优异的导电导热性以及良好的生物兼容性等特点,成为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生物医疗等领域极具前景的金属材料。然而由于密排六方的晶体结构,导致其室温下塑性极低。虽然通过复合化的方式能制备出高强度且具有特定功能性的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但往往会进一步加剧其本征脆性的缺点。对于此,通过模拟贝壳珍珠层的微-纳米层状结构,将有望解决上述强韧性间的矛盾。本文以石墨烯作为纳米层,以金属镁作为微米层,构建出具有微-纳米层状结构的石墨烯/镁层状复合材料,旨在实现强韧性的同时提高,并通过微观组织观察与分子动力学模拟阐明微-纳米层状结构对镁基复合材料变形过程与断裂过程的影响机制。本文针对石墨烯/镁层状复合材料的制备,探索了石墨烯的均匀分散工艺以及复合材料的致密化工艺。通过对石墨烯表面修饰引入含氧官能团,并综合考虑表面能与沸点,选择丙酮作为石墨烯分散剂,以喷射沉积的方式得到了石墨烯均匀沉积的石墨烯/镁层状基元。通过对比挤压与轧制工艺,提出以往复挤压-原位锻造工艺实现复合材料的有效致密化,并通过调整往复道次实现层状结构参数的调控,优化并得到最终的石墨烯/镁层状复合材料制备工艺,最终实现了超高的强化与韧化效率。通过OM与SEM下的原位拉伸,结合DIC技术,从宏-微观角度分析了纯镁与石墨烯/镁层状复合材料中的局域应变演化过程。从宏观上,提出石墨烯层能有效的缓解局域应变集中,并防止复合材料的提前失效。结合基于自相关函数的统计学分析,定量表征了纯镁及石墨烯/镁层状复合材料中的均匀塑性变形区域大小,并提出了应变相关距离ξ的材料本征参数。微观上,结合DIC分析与对数正态分布统计结果,提出石墨烯层的引入引起了局部的高应力状态,同时表现为局域的应变集中,这种可控的局域高应力为<c+a>位错滑移提供了有利条件。石墨烯层引入的宏观均匀而微观不均匀的应变状态有效的提高了镁基体的塑性变形能力。通过基于晶格曲率张量的EBSD半定量表征,测定了由石墨烯层与镁基体间晶格常数、弹性模量、以及屈服强度等不匹配引起的几何必须位错密度,并对比了纯镁、低石墨烯密度区、高石墨烯密度区的几何必须位错分布,证明了由石墨烯引起的高密度几何必须位错。通过EBSD下的准原位拉伸以及晶体滑移迹线分析,表征了纯镁及石墨烯/镁层状复合材料塑性变形过程中不同滑移系的占比,证实了石墨烯层的引入有效的促进了<c+a>位错的启动。由于<c+a>位错难启动的根源在于其自发分解,而解决手段则是<c+a>位错交滑移下的位错增殖,因此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定量研究了不同应力状态下的<c+a>交滑移能力势垒,并在此基础上拟合得到了不同的应力激活体积以及应力耦合参数,最后提出了复杂应力状态下<c+a>交滑移能量势垒的解析表达式,为镁及镁合金的材料设计提供了更多的理论依据。分析认为石墨烯/镁层状复合材料中的界面薄弱环节在于石墨烯/镁界面的简单机械结合,以及堆叠或团聚的石墨烯层之间的范德华力结合。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证明了氧化镁中间层对于石墨烯/镁界面的强化作用。通过对比挤压与往复挤压-锻造工艺下复合材料的断口形貌以及石墨烯厚度,证实了往复挤压-锻造工艺能有效的实现石墨烯片层的原位减薄,并减少层间石墨烯的弱结合界面,从而提高界面强度。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连续、非连续小间隙以及非连续大间隙三种不同的石墨烯层与裂纹尖端的交互作用,并提出石墨烯通过与裂纹直接交互,能够缓解裂纹尖端应力集中并钝化裂纹。石墨烯通过与裂纹间接交互,能够改变镁基体的应力分配,从而增大裂纹扩展所需驱动力并钝化裂纹,而钝化的裂纹尖端有利于位错发射的产生,并能促进镁基体由脆性断裂向韧性断裂的转变。通过统计力学分析与断口的三维重构,提出石墨烯/镁层状复合材料中宏观的裂纹偏转并没有增加微观的裂纹扩展总路径,同时石墨烯/镁层状复合材料中裂纹偏转的韧化作用将取决于解理面表面能与石墨烯/镁界面能的比值。通过断口及周围组织形貌观察,证实了石墨烯/镁层状复合材料中存在的大量韧窝,同时提出主裂纹远端的大量微裂纹可能是层状复合材料的普遍韧化机制之一。
其他文献
气凝胶极高孔隙率和超大比表面积结构特点赋予其优异性能,常用在催化、过滤、储能、隔热和隔声等领域。由于其极低的密度和优异的隔热性质,在航空航天领域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以气凝胶在空间环境中的应用为背景,选取聚酰亚胺气凝胶材料为研究对象,利用蒙特卡洛方法系统研究了带电粒子在纳米多孔材料中的输运规律;采用纳米压痕、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和电子顺磁共振分析谱仪等设备
学位
我国殡葬改革已经推进了60多年,但是殡葬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并未实现理想的制度目标,推进农村殡葬改革的正式制度,受到了来自农村内生的非正式制度的抵制,使得农村殡葬改革中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冲突关系。厘清制度冲突关系产生的内在原因,并对农村殡葬改革中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进行积极调适,是推动新时期殡葬文化转型、形成殡葬新风尚的重要内容。
期刊
TiAl由于其独特的热-物理性能优势成为21世纪最具潜力的高温结构材料之一,诸如低压涡轮叶片、航天飞机壳体和导弹尾翼等关键结构件的制备都可以通过对TiAl合金板材/箔材进行进一步热塑成型得到。然而TiAl由于晶体结构对称性较差而具有本征脆性,使得其几乎没有室温塑性且热成型能力很差,因此TiAl板材的制备十分困难。本文以TC4合金箔与Al-2Si合金箔为原材料,通过热压及反应退火的方法制备了TiAl
学位
针对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领域对超轻质金属基复合材料的迫切需求,开展高性能镁基复合材料的研究有重大的工程意义。石墨烯以其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质被认为是复合材料的理想增强体,但是石墨烯的分散性差、界面结合弱是限制镁基复合材料研究的关键难点。本论文采用二氧化碳(CO2)和镁熔体的气-液反应实现了石墨烯的原位合成及氧化镁纳米结构的同步修饰,开发出一种原位自生石墨烯增强镁基复合材料的新型制备技术。首先,系统的研
学位
相比于传统气体压缩-膨胀制冷,利用磁热效应的磁制冷技术具有更高的制冷效率和绿色环保等特点,因此磁制冷技术被广泛认为是下一代制冷技术。高熵合金作为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种新型合金,具有巨大的成分设计空间,并且部分高熵合金显示较优异的磁热性能,故探索并获得性能优异的磁热高熵合金存在较大的可能性。相比于层片状和粉末状磁热合金,微米级纤维状磁热合金更适用于磁制冷循环。相比于单相结构合金,多相结构合金具有更宽的
学位
近年来,以MoS2为代表的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Transition Metal Dichalcogenide,TMD)材料具有载流子迁移率高、化学稳定性好、透明且具有弹性等优点,在半导体材料领域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背景。为了将基于TMD二维材料的光电器件应用于航天等辐射环境中,有必要结合真实空间辐照环境研究其辐照效应。因此,本文选取N型及P型极性中最具有代表性的TMD材料MoS2、WSe2,制备了二
学位
六方氮化硼(h-BN)具有类似石墨的层状结构,其层内的B和N原子通过强sp2杂化共价键结合,而层与层之间则通过较弱的范德华力结合。由于其特殊的层状结构,h-BN沿层内和层间的弹性模量、热导率、热膨胀系数等物理性能呈现出明显的各向异性。如能在烧结过程中通过晶粒沿特定方向的长大或晶粒转向而使h-BN晶粒的c轴沿固定方向排列,就可以获得具有定向导热功能的织构h-BN陶瓷,结合其耐高温、透波及绝缘特性,可
学位
本文针对高含量石墨烯纳米片(Graphene Nanoplatelets,GNPs)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中GNPs易团聚、难分散的问题,通过粉末冶金结合多道次热拉拔塑性变形来调控5.0 vol.%GNPs分布。依据不同单一球磨转速对GNPs-Al复合粉末变形和GNPs分散规律的影响,提出“变速球磨”工艺分散GNPs,并保证其结构完好;将放电等离子烧结压制成的GNPs/Al复合锭坯进行热挤压变形进一步
学位
SiC是一种新兴宽禁带半导体材料,Cu因具有良好导电、导热性被用于制备引线框架。微尺度下,提高Cu材料和SiC功率器件的焊接接头强度,是目前电子封装领域存在的技术难题。研究现状表明,以Ag-Cu-Ti系合金为中间层的方扩散钎焊方法可实现Cu,SiC母材的高质量扩散连接,但对Ag-Cu-Ti系合金体系的研究仍很少。实验中,Ag-Cu-Ti合金材料具有较高研发成本,并存在工艺复杂、性能难以表征等问题,
学位
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