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传早在夏时河北地区易水流域就有了有易氏和河伯氏部落存在。商王祖乙曾迁都于邢,今之邢台市和藁城市台西村,都留有商时的墓葬和遗址。当商人定都殷墟时候,今河北中南部乃是王畿之地,北部多为归属于商的方国部落。其中,箕、燕亳和孤竹都是很古老的方国,虽孤处北方,但和商王朝有着政治、经济的密切关系。周人灭商分封开国重臣召公于燕,着意于屏藩拱卫周王室。成王时期,又在齐、晋、燕大三角之内,分封邢国(今邢台市)和韩国(今固安县)。燕国虽孤悬北方,却始终保有中原文化的本色,至燕昭王时燕国成为粟支十年、车逾千乘、骑近万匹、南临齐赵、北领五郡的北方大国。随着周人的东迁,河北滹沱河流域出现了鲜虞、肥、鼓几个方国,在大国齐、晋(后为赵)、燕间夹居而立。到战国时期,鲜虞中山已经华化为小而强劲的国家,但国运坎坷,亡而复兴、兴而又亡。晋卿赵氏家族,早在未与韩、魏分晋立国之前,就已占有邯郸与代地。赵敬侯迁都邯郸直至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一跃而崛起为东方大国。古代河北的燕、赵、中山,可谓是周封、晋裂、狄迁而有,始于周终于秦。金戈铁马的时代虽早已远去,但遗留下的先秦时期河北地区的青铜器则种类丰富,别具特色。我们要研讨的河北地区先秦时期青铜兵器是中国青铜器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份,是近现代以来历史和考古学专家、学者都十分重视的课题之一。先秦时期河北地区青铜兵器的种类齐全,变化式样繁复。要了解各种兵器的变化式样,研究青铜兵器各个时期的特点,一方面固然要靠地下发掘,一方面就要靠对现有资料作深入的调查整理。我们研究的另一项工作则是对兵器铭文的研究整理,我们例举诸器形制、出土、铭文释读等项,辅之以图表说明,致力于建立资料完全齐备的河北地区先秦时期有铭兵器资料集成;并加力探讨兵器铭文所见之当时社会风貌。通过这一工作及相关问题的探讨,使我们加深对先秦时期的河北特别是各诸侯国(方国)、民族之间的行政区划、城市地位、手工业发展、国际关系以及当时士兵的武器配备情况、战争方式、军事制度等方面的具体认识,以期促进青铜铭文兵器及古燕赵诸地方史的研究。我们共搜集整理的商兵六件、西周兵二十件、春秋兵七件、战国燕兵一四〇件、战国赵兵一十九件、战国中山兵八件、战国秦兵一十二件及战国吴、韩、魏、齐及不确器一十八件按文字和图表分作上下两编一十六章。鸟纹三戈为研究商代金文书法艺术、疆域范围、宗法制度以及亲族称谓的重要实物资料;敕戈之“敕”作为族徽当起源于先民的生殖崇拜;戈对于我们界定族的位置及定州北庄子应该是晚商时期商人在北方的一处军事重镇或封国提供了证据;“戈”戈的发现可为北京地区一带为晚商至西周时期戈族的重要的分布地区的旁证。北京昌平白浮西周墓、房山琉璃河西周墓计十余件兵器则分别为我们认识西周初期北京地区商人遗族、燕国公族的相关情况提供了例证。逮至春秋时期的今之河北地域是华夏诸侯国与北方部族杂然相处、互相融合的重要阶段,右復州还矛、索鱼王戈正是此时情势之例证,玄鏐戈的发现说明了春秋晋吴两国多相交往的局面,并为葛家庄10号大墓墓主界定之重要依据。战国燕国有铭兵器蔚为大宗,我们从形制上分门别类以郾君戈器、郾王矛器、郾王剑器及非郾君器加以区别论述。战国赵国及战国中山国诸器则先介绍形制及出土情况,后对其相关内容展开说明。而河北地域出土战国时期秦国有铭兵器多出于保定易县燕下都,它地如正定也有发现,此外亦有拣选、征集得来。其主要来源当是战国时期秦燕、秦赵之战事及秦灭燕赵后秦之驻屯军所遗留器物。所见诸器之铭文对于战国时期秦国兵器铸造制度、铸造和贮藏地点、发放和管理办法、使用地点甚或一些相关问题都有所涉及。此外,又有所见战国时期吴、韩、魏、齐及时代、出土、国别等不确诸有铭兵器,玄翏戈当与吴亡后公子季札后裔奔赵有关,安朮右矛造于李牧拔武遂、方城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