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与比较转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ransfer fo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与立即静脉溶栓fibrinolysis(FL)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找出一种更为合理有效能降低病死率和临床不良心血管事件改善患者预后AMI的再灌注治疗方法,并对两种治疗方法在术后并发症方面进行相关分析和比较,旨在为因一些没有配备心导管介入手术设备或不具备介入医师力量而无法独立开展立即行PCI介入治疗医院治疗病人或其他原因不能开展直接PCI的AMI病人选择合理的再灌注方案提供科学的论证依据,更好的指导临床治疗。方法计算机检索相关文献,选择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因特网检索系统(PubMed)、MEDLINE、EMBASE、Blackwall、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同时筛选相关文献的参考文献,以及手工检索中英文发表与未发表的资料,检索年限为2000年至2009年1月。收集有关转运PCI与立即静脉溶栓治疗AMI的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文献,由两名研究者独立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统计学质量。统计分析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4.2软件包,主要从30d死亡、30d再梗、30d脑卒中、30d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等方面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研究文献4篇,共1589例患者,4篇文献方法学质量均为B级。通过合并分析,我们发现两组患者治疗前性别构成、年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饮酒、肥胖、血脂)、合并症(包括糖尿病、脑血管病、陈旧性心梗、高血压)、入院时收缩压、心率、梗死部位、及心功能分级(Killip分级)等无显著差异,而且其年龄分布及按年龄分布的性别构成也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在30d死亡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 =0.59,95%CI (0.41,0.85)P=0.005]; 30d非致死性再梗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 =0.37,95%CI (0.20,0.71) P=0.003];30d脑卒中率(定义均为新发的持续超过24小时和/或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的神经功能缺损)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 =0.17,95%CI (0.05,0.58) P=0.005],即转运PCI组低于立即溶栓组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选的4篇文献中有3组显示两组间30dMACE有差异,Meta分析结果显示这种差异更加明显(P<0.0001)。结论1.与立即溶栓相组比较,转运PCI组优势明显,梗死相关血管(infarct related artery IRA)的再通率高,达到TIMI-3级血流率高,能显著改善AMI患者近期和远期的预后;2.与立即溶栓相组比较,转运PCI组能降低30d死亡率、再梗塞、脑卒中的发生率;3.在我们的研究中发现对于AMI的病人发病至就诊的时间窗非常重要,在自症状发生距离开通血管在3h-12h之间的病人尽可能行转运PCI,将能获得很大的临床收益。如何减少转运过程中的时间,尽早争取溶栓的黄金时间是值得我们重点关注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