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智利竹筴鱼分布在整个东南太平洋,它洄游范围较大,属于海洋中较为经济的鱼类,是东南太平洋重要的中上层跨界鱼种,也成为远洋渔业捕捞国家中大型拖网重要的捕捞鱼种。受到过度捕捞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近几年东南太平洋竹筴鱼资源量有着一定程度减少。有关东南太平洋捕捞作业的对象,各国渔船都注重智利竹筴鱼,对其进行重点捕捞。如今,智利竹筴鱼资源在不断下降,渔情旺季的时段缩短,捕捞渔场较难发觉,如何保护竹筴鱼的资源稳定已成为重要课题。研究竹筴鱼生殖生物学可进一步了解竹筴鱼生殖发育情况和资源量。通过研究得出竹筴鱼的生长与发育规律、发育特征,可为确定合适的捕捞时段、符合科学高效的捕捞网具,及渔业管理制定与实施提供数据基础。目的是要配额管理,在sprfmo科委会争取主动权,为资源评估和配额管理提供中国的观点,形成我国特有的竹筴鱼捕捞和管理方针,提升我国在世界渔业组织中的大国地位。曾有研究发现,从智利的海岸线,到大洋洲新西兰海岸,分布的竹筴鱼资源巨大,尤其在78~160°W海域。在这片海域之中,智利竹筴鱼分批产卵,由北向南分洄游,与存在向西洄游,一直延伸到西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在洄游中的过程中不断成长。根据2012年3~9月、2014年4~8月2015年4~7月在东南太平洋采集的2500尾智利竹筴鱼样本,对它的叉长体重的关系,开展了相应的学术研究。通过比对,选出750对耳石鉴定年龄,通过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估算了智利竹筴鱼生长的参数。从采集的样本之中,先区分卵巢及精巢,为观测智利竹筴鱼性腺的发育过程,采用了组织学分析方法,并且详细描述了各阶段竹筴鱼卵巢、精巢的发育特征,作规划求解,得出竹筴鱼的初次性成熟、初次50%性成熟叉长、性腺成熟水平(分批产卵)的参数及生长方程。对所测结果进行检验,雌鱼与雄鱼的叉长存在差异(F=35.997,P<0.01)。雌竹筴鱼的叉长在82~516mm之间,其中较为优势的叉长在320~380mm之间。雄竹筴鱼叉长在178~521mm之间,其中较为优势叉长在320~380mm之间。渔获群体雌雄体重的差异性显著(F=19.14,P<0.01),雌性竹筴鱼体重在59~1284g之间,平均值为608.4±199.0g(置信区间95%),优势体重组为400~600g(n=712)。雄性竹筴鱼体重在54~1520g之间,平均值为603.9±199.0g(置信区间95%),优势体重组为400~600g(n=631)。通过拟合得出,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叉长体重关系为:W=2.435×10-5L2.9539(r2=0.8959,n=2500),结合(ANCOVA)检验,雌雄智利竹筴鱼的体重无差异(F=0.027,P>0.05)。智利竹筴鱼的年龄范围为2龄到9龄,对于生长方程中的参数L∞为1330.4mm,k为0.0385,to为-3.222,雄性智利竹筴鱼L∞为817.0mm,k为0.0896,to为-1.261。对于卵母细胞组织学观察,选取竹筴鱼的卵巢组织组织观察,共分为5个不同阶段,Ⅰ时段时进行有丝分裂;Ⅱ时段时细胞质内物质快速积累,Ⅳ时段出现卵黄囊,脂肪泡慢慢增加;Ⅴ时段时所积累的脂肪小泡融合成一个整体,细胞核转移至细胞的一端。通过目测和组织切片分析结果,雌雄东南太平洋竹筴鱼最小的性成熟叉长为297mm、343mm,初次50%性成熟叉长分别为383.113mm、378.641mm。以性腺成熟度Ⅲ期为标准,选取达到标准及以上的智利竹筴鱼雌性样本,研究繁殖力及其与生物学指标与繁殖力的关系,结果显示,绝对繁殖力在52211~305305之间,平均繁殖力值154905±54878粒;个体叉长相对繁殖力在176~687粒/mm之间,平均值为396±109粒/mm;个体体重相对繁殖力在138~349粒/g之间,平均值为220±34粒/g。绝对繁殖力与所研究各生物学指标相关性较大。叉长在320~440mm时,各叉长组之间的性别比例变化规律不明显。叉长值较小时,雄性数量占优,当叉长增大时,雌性个体数量有明显不断增多,处于优势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