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一项基于田野调查的人名命名行为的社会语言学研究。
人名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语言现象,其命名的原则既有社会特征,也有地域特征、时代特征、性别特征。(郭熙,1999)然而,当代汉语人名的命名行为在社会、民族、地域、时代、性别等各种不同的参数上到底表现出哪些特征,这些特征是如何彼此制约消长的,我们的了解迄今其实并不充分。
田野调查是中国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工作,但到目前为止,对语言生活,尤其是农村语言生活,中国语言学界的田野调查可谓相当缺乏。
——为了从一个方面确切了解中国语言生活,尤其是农村语言生活的真实状态;
——为了确切了解在一个确定的地区,汉语人名的命名行为到底可能出现哪些特征,这些特征又是如何彼此制约的,如民族的差异在时间轴上是如何变化的?性别的差异在时间轴上又是如何变化的?等等;
——为了由此确切了解造成人名命名行为这种种变化和差异的本质性因素本文以福建省建瓯市东游镇的37411个镇民的人名为样本,对其人名命名行为的特征与分布,作了穷尽性的田野调查,因为只有进行穷尽性调查,才能更好地真实地了解20世纪将近100年的汉语人名命名的演变规律,反映出当代中国农村的语言生活状况。我们建立了福建省建瓯市东游镇人名命名语料库,借助田野调查和语料库的统计,对该镇人名命名行为进行了研究。
通过调查和统计,我们发现了许多学术界从未或较少关注的现象和问题。例如:
(1)一般认为,人名(不包括姓)至少有一个音节,但我们在户籍登记部门发现农村居然还存在零音节名;
(2)通常以为,单名容易造成重名,然而,调查显示,在这个地区,由于用字选择的高度集中和命名方式的雷同,双音节名也造成了大量高频重名现象,而且在重男轻女的思想影响下,女名的重名率远远超过了男名的重名率;
(3)在制订《人名用字表》的问题上,有意见认为,可以将人名用字限制在《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或《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的范围之内,而我们的调查发现,人名用字的频率和日常生活用字的频率不是简单重合的,日常生活中的常用字未必是人名用字的常用字,日常生活中的生僻字也未必是人名用字的生僻字,反之亦然。人名用字中存在地方习惯用字、生僻辈份字、人名专用字等,农村人名用字还具有特异性,这些问题在具体编制《人名用字表》时都应当加以考虑。
(4)命名的语义选择丰富多彩,但表达的是命名者而非拥有者的意愿,命名者对男性寄予的期望大,因此男名的语义选择比女名宽泛得多;
(5)一般以为,人名命名具有明显的民族特征,然而,我们调查发现,民族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失去它的区别性;
(6)性别特征是人名命名中一个显著的特征,通过调查,我们却发现,人名命名中存在性别色彩的倒错现象,即男用女名和女用男名,并且出现了性别特征淡化的趋势,即中性名逐渐增加;
(7)有人认为,当代人名的取名风尚变化很快,然而,此观点不准确,农村人名命名的变化是缓慢的且相对城市滞后;
(8)通常情况下,政治影响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也包括人名命名,但是,调查结果表明,农村人名命名受政治的影响不大;
(9)以往,没有人对造成人名命名行为差异的参数进行对比,我们经过分析和比较后得出:性别的差别>年代的差别>民族的差别;等等。
在调查、统计、分析和比较之后,我们认为,要提高农村语言生活的质量,增强人名命名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应注意:
(1)作为户籍管理和登记部门,工作人员不能只登记零音节名,即使是小名也要登记在册;
(2)作为命名者,人们起名时要尽量避免重名;
(3)作为语言学研究机构,国家语委在编写人名规范字表时,除了参考现有的语料库外,还应考虑语言生活中人名的实际使用现状,对于在语言生活中符合命名习惯的语用频率很高的某些生僻字可以考虑适当予以保留。
文中总结了汉语人名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自己的设想,通过对人名命名行为的音节、用字、语义选择的深入调查和对各语言特征的民族、性别、时间分布的详细分析以及对小名的特点、命名方式和与大名的关系的分析和比较,从多角度研究了汉语人名的命名行为,进一步揭示了人名命名行为的规律和各语言特征的分布特点,真实展现了中国农村的语言生活状况,提出了人名命名有效性和科学化的建议,同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以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