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涉及面最广、规模最大、投入最多、政策性最强、与农民关系最密切林业生态建设项目。该工程实施以来,退耕还林工程的自然和社会影响评价在理论和实证研究方面均存在滞后性,影响了工程综合效益的衡量和可持续发展。本文针对陕北地区退耕还林项目,分别从自然、农民与社会评价等方面入手,通过定点监测、农户调查和案例分析,研究了退耕还林项目对自然和农民生活本身的影响,构建了退耕还林工程社会影响指数型评价指标体系。结论如下:(1)退耕还林项目对当地自然植被恢复的影响陕北地区实施退耕还林项目以来,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生态效益。陕北地区植物多样性得到了增加,地表植被覆盖度由1999年的27.62%增至2010年的48.6%,年均增长1.91%;与此同时自然封育措施也能促进生态的恢复。但是不合理干预(如不合理的造林树种配置和方式)有可能造成的生态系统退化。退耕还林(草)可使流域内洪峰流量、洪水流量和水土流失总量分别减少。但陕北由矿产资源开发与道路建设引发的径流总量和输沙总量所占比例有所增加;退耕地人工林地0~6m土层水分含量比弃耕地低,并随树木生长呈现出逐年下降趋势。人工林地土壤水分亏缺影响地表植被的自然修复。(2)退耕还林项目对农民生活的影响退耕还林项目不仅对自然环境产生了显著影响,而且对农民的生活状况也产生了显著影响。大多数农民对于国家实施退耕还林项目是支持的,但对于国家的补贴政策仍然有不满意之处。农户开荒愿望与年龄成正相关关系,农户对项目补助的满意程度与年龄成负的相关关系。这也许是影响项目效益持续的潜在不利因素。农民对于项目的期望超出项目的本身目标,说明农村发展项目的实施应该相互配套;不同地区生物地理因素影响农民对于退耕还林项目的态度;从项目的效果与农民的经济收入的关系看,随着农户收入增加,再次毁林、毁草开荒种田的愿望呈显著减少趋势;随着农户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再次毁林、毁草开荒种田的愿望呈显著减少趋势,农户对项目补助的满意程度与受教育水平的关系表现为先降后升的趋势。(3)退耕还林项目对社会的影响退耕还林对陕北地区产生较好的社会影响。社会结构、经济发展、人口素质、生活质量、社会发展五个因素影响指数均提高了,提高幅度分别为0.0298、0.0314、0.0560、0.0267和0.0412。退耕还林对人口素质影响较大,而对其他方面,尤其是生活质量方面影响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