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真理问题的讨论在二十世纪后二十年的中国语境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真理不仅包含了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也是社会发展中的集体知识的结晶。但是,真理又是随着不同主体的知识结构和社会发展产生变化的。所以,张承志的“真理”思想是在变动中应运而生的。张承志的《金牧场》是其写作生涯中较为特殊的一个文本。一方面,《金牧场》的创作和再创作过程是作家本人思想变化的分水岭,表达了张承志对作家写作的新认识;另一方面,作为中国当代事件的参与者,张承志思想又与当代社会思想史的诸命题息息相关,体现了二十世纪末的中国的社会变迁。本文以张承志的“真理”思想为主题,在对《金牧场》和《金草地》二者对勘分析的基础上,剖析张承志从前期到后期的思想变化及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社会文化转折。首先,以贯穿文本始终的“青春”意象为起点,从《金牧场》和《金草地》文本的整体基调出发,分析小说中的独白、意象和诗化元素等文本要素的变化。其次,以“认同”的转变为线索,对《金牧场》和《金草地》的内部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对比两个文本中的空间转换及其意义。再次,以上述小说改写的文本分析为基础,通过对“苦难”问题的针对性讨论,把握张承志散文及其文化实践的重要性,理解张承志删改《金牧场》的原因。三条线索的汇集促成对张承志“真理”思想之演变的讨论:张承志的思想变化与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变化盘根错节地交缠在一起,其内在逻辑是清晰的。此外,本文还立足于“青春”、“认同”、“苦难”,以张承志思想中的关键命题“底层、革命、宗教”为针对点,探讨作家作为一个六十年代人对真理问题的演绎。在张承志的作品里,他对叙述自己真理的方式(“青春”和“身份认同”两章)进行了持续探索,从他的改变可看出,呈现真理的方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这中间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文本中的真实和苦难的显现方式,又关注到理解历史与现实中的真实和苦难的方式,从而我们可以看到张承志试图以怎样的方式去表达真理,又以怎样的方式表述民族、国家、正义、革命等问题。而二十世纪末对真理的讨论是多面性的,这不仅促使了社会思想的全面开花,也产生了相当多的问题。以张承志为鉴,虽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但却可以得到一种独特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