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相关性肺炎(SAP)的中医证候演变规律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来源 :天津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bin1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基于中医辨证体系探讨卒中相关性肺炎(Stroke-Associated Pneumonia,SAP)的证候分布及演变规律,并分析SAP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期提高临床对SAP风险的早期辨识能力和卒中不良预后的预警能力。方法:1.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分析卒中后肺部感染的基本信息特点、证候要素分布情况及证候组合规律。2.采用前瞻性调查结合横断面调查的方式,共纳入194例发病72小时内入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集患者的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Rankin评分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和并发症);入院时、发病7天(或发生SAP)时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指标、血糖);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和吞咽筛查量表;入院时、发病7天(或发生SAP)时中医证候量表;将采集的信息录入CRF表并建立数据库。根据SAP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2组,采用卡方检验和非参数检验比较上述指标的差异以及证候要素分布和组合规律;采用卡方检验及点二列方法分析差异参数与SAP发生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方法分析SAP的危险因素。结果:1.文献研究发现卒中后肺部感染的患者以男性偏多,类型以脑梗死为主,合并病例数从高到低依次为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脑卒中等,中医证候要素占比依次为痰湿、内火、气虚、血瘀、内风、阴虚,证候组合规律多为单证、二证,以痰湿、内火为主。2.临床研究中患者基本资料比较:SAP组(38例)与非SAP组(156例)患者性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患者的年龄79.50(65.50-84.25)岁,高于非SAP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非首次卒中患者例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既往卒中患者mRS评分3.00(3.00-3.00)分,高于非SAP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患有既往病史例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既往发生房颤患者9例(23.7%),与非SAP组12例(7.7%)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吸烟人数、饮酒人数、含有家族史患者例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患者合并并发症38例(100%),与非SAP组77例(49.4%)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SAP组合并吞咽困难35例(92.1%),与非SAP组49例(31.4%)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SAP组合并尿潴留患者6例(15.8%),与非SAP组1例(0.6%)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SAP组合并尿失禁患者7例(18.4%),与非SAP组8例(5.1%)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3.入院时实验室指标比较:SAP组患者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WBC)高于非SAP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患者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rophil,N)高于非SAP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SAP组患者的淋巴细胞计数(Lymphocyte,L)低于非SAP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SAP组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高于非SAP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血糖(Glucose,GLU)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4.入院时SAP组NIHSS评分10.00(7.75-14.00)分,高于非SAP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将NIHSS评分按严重程度进行分级,两组评分轻度(0-4分)时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5分)时有统计学意义(P<0.01)。SAP组吞咽困难等级3(1-3)级,与非SAP组4(3-4)级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5.相关分析表明,年龄、吞咽困难、尿潴留、NLR、NIHSS评分和吞咽困难等级与SAP的发生具有相关性(相关系数>0.3)。其中,年龄(β=0.122,OR=1.130,P<0.01)、NLR(β=0.275,OR=1.317,P<0.01)、NIHSS评分(β=0.451,OR=1.570,P<0.01)和吞咽困难等级(评分越高,吞咽困难程度越轻)(β=-1.268,OR=0.281,P<0.05)是SAP的危险因素。6.入院时中医证候分布规律:(1)SAP组内风证34例(89.5%)、痰湿证34例(89.5%)、气虚证36例(94.7%),与非SAP组内风证102例(65.4%)、痰湿证37例(23.7%)、气虚证115例(73.7%)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内火证、血瘀证、阴虚证无统计学意义(P>0.05);(2)SAP组内风证10.00(10.00-20.00)分、痰湿证15.50(13.00-18.00)分、气虚证25.00(23.00-30.00)分,与非SAP组内风证10.00(0-20.00)分、痰湿证7.00(4.25-9.00)分、气虚证14.00(9.00-23.00)分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内火证、血瘀证、阴虚证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3)SAP组四证组合24例(63.2%)、五证组合4例(10.5%)较非SAP组多,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SAP组二证组合52例(33.3%)、三证组合65例(41.7%)较SAP组多,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单证型无统计学意义(P>0.05)。7.发病7天(或发生SAP)时中医证候分布规律:(1)SAP组内风证28例(73.7%)、内火证18例(47.4%)、痰湿证38例(100%)、气虚证35例(92.1%)、阴虚证14例(36.8%),与非SAP组内风证23例(14.7%)、内火证22例(14.1%)、痰湿证28例(17.9%)、气虚证75例(48.1%),阴虚证3例(1.9%)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血瘀证无统计学意义(P>0.05);(2)SAP组内风证10.00(0-20.00)分、内火证8.00(3.75-14.25)分、血瘀证18.00(9.50-18.00)分、痰湿证23.50(18.75-27.25)分、气虚证25.00(21.75-31.00)分、阴虚证5.00(5.00-15.00)分,与非SAP组内风证0(0-0)分、内火证3.00(3.00-4.00)分、血瘀证14.00(10.00-18.00)分、痰湿证6.00(2.25-8.00)分、气虚证9.00(0-14.00)分,阴虚证5.00(5.00-5.00)分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3)SAP组四证组合14例(36.8%)、五证组合17例(44.7%)较非SAP组多,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SAP组单证型52例(33.3%)、二证组合81例(51.9%)较SAP组多,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无证型、三证组合无统计学意义(P>0.05)。8.中医证候要素的演变规律:(1)SAP组入院时内火证5例(13.2%)、阴虚证5例(13.2%),与发生肺炎时内火证18例(47.4%)、阴虚证14例(36.8%)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患者发生肺炎前后的内风证、血瘀证、痰湿证、气虚证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SAP组入院时内风证102例(65.4%)、气虚证115例(73.7%),与发病7天时内风证23例(14.7%)、气虚证75例(48.1%)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SAP组患者入院与发病7天时的内火证、血瘀证、痰湿证、阴虚证无统计学意义(P>0.05);(2)SAP组入院时内火证3.50(3.00-7.00)分、痰湿证15.50(13.00-18.00)分、阴虚证5.00(5.00-5.00)分,与发生肺炎时内火证8.00(3.75-14.25)分、痰湿证23.50(18.75-27.25)分、阴虚证5.00(5.00-15.00)分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SAP组患者发生肺炎前后的内风证、血瘀证、气虚证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SAP组入院时内风证10.00(0-20.00)分、内火证3.00(3.00-8.75)分、血瘀证18.00(10.00-18.00)分、痰湿证7.00(4.25-9.00)分、气虚证14.00(9.00-23.00)分,与发病7天时内风证0(0-0)分、内火证3.00(3.00-4.00)分、血瘀证14.00(10.00-18.00)分、痰湿证6.00(2.25-8.00)分、气虚证9.00(0-14.00)分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SAP组患者入院与发病7天时的阴虚证无统计学意义(P>0.05);(3)SAP组入院时四证组合24例(63.2%)、五证组合4例(10.5%),与发生肺炎时四证组合14例(36.8%)、五证组合17例(44.7%)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患者发生肺炎前后的二证组合2例、三证组合8例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SAP组入院时单证型10例(6.4%)、二证组合52例(33.3%)、三证组合65例(41.7%)、四证组合29例(18.6%),与发病7天时单证型52例(33.3%)、二证组合81例(51.9%)、三证组合20例(12.8%)、四证组合1例(0.6%),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SAP组患者入院与发病7天时的无证型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两组患者的年龄、mRS评分、房颤、吞咽困难、尿潴留、尿失禁、WBC、N、L、NLR、NIHSS评分和吞咽困难等级有显著差异;年龄、吞咽困难、尿潴留、NLR、NIHSS评分和吞咽困难等级与SAP的发生存在相关性;其中,年龄,NLR,NIHSS评分和吞咽困难是SAP发生的危险因素。2.SAP组入院时的证素主要以内风、血瘀、痰湿、气虚为主,组合规律以四证组合为主,发生SAP后内火证和阴虚证加重,证素组合更为复杂;非SAP组入院时的证素主要以内风、血瘀、气虚为主,组合规律以二证、三证组合为主,发病7天时内风证和气虚证减轻,证素组合趋于简化。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对天津地区孕妇一般情况、孕前及孕期生活方式、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患病情况、妊娠期用药情况以及妊娠结局进行调查,并对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明确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影响因素,探究妊娠期用药(包括中药及西药)与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性,为妊娠期合理用药提供循证依据。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按行政区划将天津市16个区划分为中心城区、郊区2个区域,采用抽签法从2个区域中各抽
目的:本课题研究主要观察温阳化痰通络法配合调神益智针法对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探究温阳法在卒中后认知障碍中的运用,以期为卒中后认知障碍提供更多的临床方案及临床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随机、对照的试验方法,根据纳入以及排除标准,选取2019年6月-2020年12月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病针灸科住院部及门诊脑卒中患者,共纳入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
目的以子午流注学术理论为基础探究在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治疗过程中时间对于疗效的影响程度,对子午流注纳甲法与温通针法相配合应用于临床治疗的可行程度进行评价,为临床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提供一种行之有效且具有推广意义的治疗方法。方法共纳入64例中风后符合肩-手综合征Ⅰ期诊断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组前进行基本资料统计,保证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33例(脱落2例),对照组31例(脱落1例),脱落
目的通过对比全子宫切除术及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术的术前术后血清性激素水平、Kupperman评分、中医证候及中医证型变化情况,评价全子宫切除术及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术对卵巢功能的影响,为围绝经期女性行子宫切除术时是否切除卵巢提供理论依据;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证候及中医证型变化特点,为中医辨证论治改善子宫切除术后机体状态、发挥中医药优势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2于天津中医
目的探析运动针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选穴规律;在此基础上进行临床试验,采用正交设计法观察远端取穴(后溪穴、中渚穴)、局部手法(阻力针法、平补平泻法)、针刺时机(<4周、4-12周)三因素两水平不同组合方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筛选出基于以上不同因素水平的运动针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优化方案,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1通过计算机、手工检索,收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hina National
目的通过理论研究探讨辛开苦降法的作用机制,以及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病机制,并以导师临床经验代表方为治方,观察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热痰瘀结证的有效性,为拓展辛开苦降法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为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热痰瘀结证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研究方法1理论研究:查阅古今文献,梳理辛开苦降法源流,总结其临床应用,揭示辛开苦降法的理论内涵;探讨稳定型心绞痛热痰瘀结证的病机,为辛开苦降的代表经方加减治疗稳定型
目的:本课题研究主要观察利水活血方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疗效,对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减少胸水量、提高生存质量方面及安全性进行评价,以期为中医治疗恶性胸腔积液提供更多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及理论根据。方法:病例来源于2020年1月-2021年2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肿瘤科门诊及病房就诊的确诊为恶性肿瘤并经B超证实合并恶性胸腔积液的患者,共纳入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的8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4
目的:本文基于应森林教授“双毒学说”学术思想,总结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法则及遣方用药思路。应森林教授认为,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为“双毒”所致,通过观察“清解双毒方”或甲氨蝶呤片治疗本病的疗效,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的变化、实验室指标的变化情况及患者生存质量的改善情况,探讨“双毒学说”指导下的“清解双毒方”的实际临床疗效。概括“双毒学说”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经验,为临床治疗痹证提供有
目的椎动脉型颈椎病(CSA)以眩晕为主要特点,还可出现头痛、颈肩痛等症状。近年来,随着工作压力增大,长期的伏案工作量增多,长时间面对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发病人群越发广泛。而针灸治疗颈椎病具有很大优势。本课题意在探究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针刺治疗方法,应用常规针刺法与“调神止晕”针刺法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各项观察指标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此病提供参考。方法本课题选取2020年4月-2021年2月于天津
1目的通过对类风湿关节炎人群和普通人群进行调查研究,了解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患病危险因素及特征;而后探索临床类风湿关节炎中医病性证素与发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以期为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临床诊疗做出一定贡献。2方法2.1研究一:类风湿关节炎发病危险因素特征分析从2020.08-2021.01前来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肾病风湿科门诊及病房的流动人员中收集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和未患有类风湿关节炎的普通人(对照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