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功与否的一项重要内容,旨在多层次、多方面地提高他们的信息需求满意度,培育造就出社会主义新型农民。而公共图书馆旨在通过向全体公民提供各种表现形式的文化知识信息服务,以此来满足公民获取学习资源、享受文化娱乐等方面的需求。就这个层面而言,公共图书馆的宗旨与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不谋而合,通过转移服务对象和服务重点来满足农村居民的文化信息诉求。随着最近几年公共图书馆事业基础的不断夯实,我国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体系已经开始有了较为清晰的轮廓,逐步形成以国家图书馆为中心,下属省市县级图书馆的四级公共图书馆服务框架。但是,经济是文化服务发展的基础,而图书馆服务是文化服务的基本内容,就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状况而言,城乡经济二元化的现状决定了原本作为整体的公共图书馆四级服务体系切割成城乡两个体系,无论是在资源、服务上,还是信息交流和共享上,城乡都存在极大的差别。在这样的运行模式下,农村公共图书馆(指县、乡镇、村三级)必然存在缺乏公共财政的支持、文献馆藏质量较差,服务项目单一,服务能力薄弱等问题,从而导致农民这一庞大群体在获得图书馆服务、获取信息的能力等方面,远远比不上城市居民。因此,笔者探讨构建面向农村的图书馆服务体系,不但拓宽了服务主体的范围,不仅仅限定为公共图书馆,而且把服务对象从公众读者分离出来,仅仅针对农民读者。从这个层面上探讨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有利于提高图书馆服务农村的能力和农民信息需求的满意度,并且保障农民获得与城市居民同等优质的图书馆服务,促进城乡图书馆服务体系一体化。十一五期间,长株潭地区各市公共图书馆,包括各区(县、市)图书馆、社区和乡镇(村)服务点的四级公共图书馆网络,以“走进基层、服务社会”为己任,力图将公益性服务向农村延伸。但是,如何依托“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自身的信息资源优势把农民所需要的信息送到他们手中,从根本上解决农民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是我们长株潭地区公共图书馆面向农村服务时应深入研究的课题。本课题首先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角度出发,强调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对于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分析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然后以嘉兴模式、天津模式、成都“G-B-D”模式、青海省“市县-乡”三位一体服务模式为案例探讨我国东、西区域面向农村服务的成功经验。在此经验基础上,以中部区域长株潭地区公共图书馆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问卷、网络调研等方式对长株潭地区公共图书馆面向农村服务概况进行了调查。通过演绎归纳的方法,探讨长株潭地区公共图书馆面向农村服务取得的成绩以及在服务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最后从构成要素的角度探讨了其服务体系的框架图,针对其总分馆服务模式和保障体系提出了相应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