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纷纷进行政党制度改革。通过模仿西方国家的代议民主体制,实行多党竞争性民主,由原来的无政党国家或一党制国家转变为政党多元化国家。但是,多党制改革后的近30年间,在撒哈拉以南非洲这个族群高度分化的社会中,多党制并未像西方政治理论家当初所预测的那样得以持续稳定地发展。相反,主导党体制成为该地区最主要的政党体制类型。在族群高度分化的社会,为何强竞争性的多党制难以有效发展,却形成了弱竞争性的主导党体制?对这一政党体制悖论的成因进行探讨,显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论文首先对政党体制的基本内涵进行了梳理和界定,并通过概念比较的方式,将“政党体制”与“政党制度”进行区别,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本论文关于政党体制分类的基本标准。其次,通过运用政党体制的分类标准对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政党体制现状进行测量,本论文发现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社会相对稳定,政治相对有序的42个多党民主制国家中,有近三分之二的国家呈现主导党体制。这种政治现象显然与传统的政党体制理论相悖。最后,本研究运用定性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从历史遗产、国家能力和政治分野三个维度,进行条件变量设置和因果机制探讨,形成了历史遗产方面的“发展滞后模型”和“冲突模型”,国家能力方面的“政党国家模型”和政治分野方面的“政治分野模型”。其中,“发展滞后模型”认为,宗教遗产、内战经历和经济发展落后的负面效应,在限制反对党和多元社会力量发展的同时,也为执政党建构主导党地位提供了政治机会。“冲突模型”认为,经受内战锤炼的执政党拥有强大的政治整合力和社会渗透力,并通过发挥其执政党地位,动用国家资源建立与不同社会群体的复合结盟关系,从而避免社会冲突演变为政治裂隙,实现长期稳定执政。“政党国家模型”认为,“政党-国家”政治形态下,强汲取能力和高强制能力为执政党实现资源汲取和社会控制提供了政治保障,有利于主导党体制的形成。“政治分野模型”认为,总统制政体与单一制国家结构相结合,形成了政治体制的向心效应,能有效避免多族群社会中群体异质性程度较高带来的社会分野演变为政治分野,从而有利于形成执政党主导的政党竞争格局。总之,本论文运用政治科学研究中的前沿方法对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政党体制悖论的产生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并从历史发展和政治结构两大方面进行因果机制探讨,为非洲政党政治研究提供了一个较为新颖的研究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