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混凝土是土木工程中应用极为广泛的材料,是由水泥、砂、石及水按一定配合比拌合,经过凝固硬化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多相复合材料,各组分具有不同的性质,并且存在初始微裂缝。从反应其力学特性的应力-应变关系(即本构关系)来看,其不能以全弹性或是以全塑性来阐述,而混凝土工作破坏机理与金属材料明显不同,也不能完全依照经典的弹塑性本构模型,因此寻找一个合理有效的本构关系对解决混凝土结构分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损伤理论的出现为寻找这种本构关系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法。损伤理论与经典弹塑性理论结合的混凝土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可以较好的解决对混凝土不可逆变形、卸载刚度退化以及对峰值应力后软化阶段的描述这一系列问题。建立损伤弹塑性本构模型需要以实验结果为基础且必须满足热力学基本原理。本文在前人所作的工作的基础上,对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的研究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其主要工作如下:①通过对已有本构模型的总结归纳,罗列了常见的几种模型的特点及适用范围,对比了这些模型的优缺点。总的来说,这些模型在解决某些具体问题时是较为有效的,但也都只是适用于一定范围;一些模型的建立过于的简单,提出的假设主观成分太多,物理意义也不是很明确;另一些模型太过追求对材料力学性质的真实反应而使模型过于复杂,使用的参数过多,计算的难度与工作量都较大,不便于工程实际应用。②通过对混凝土塑性理论和损伤理论方面文献的查阅与分析,指出:从应变等效假设的角度建立损伤模型必须首先确定材料的无损伤参考工作状态(即文中的理想无损伤状态);变形模量(割线模量)的退化等价于有效应力的衰减,是度量损伤的基本出发点;证明了卸载刚度的退化可以作为弹塑性材料损伤变量的定义。③针对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进行定围压比的三轴单调加载实验。首先对C25混凝土试件进行了围压应力比值不同(0.15、0.18、0.19、0.20、0.22)的三轴单调加载实验,结果观察得出:当围压应力比达到0.20,混凝土内部无裂缝发展、应力-应变曲线无下降段,且体积处于压缩状态,可以认为混凝土内部无损伤,从而得出混凝土理想无损伤状态所对应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其次对C35、C45混凝土试件作了同样的三轴单调加载实验,得出其对应的应力-应变关系图,为不同等级混凝土本构关系的建立统一形式提供了实验数据。④对C25、C35混凝土试件进行了围压应力比为0.20的循环加卸载试验,证实了本文得到的理想应力-应变关系可以作为无损伤受压状态的参考曲线。⑤根据三轴实验资料得出一条适合常规强度等级混凝土的理想无损伤应力-应变曲线,结合各强度等级混凝土单轴实验,确立了损伤演化方程,并根据应力连续性条件确定了其中的控制参数。⑥利用提出的本构模型对配筋梁的承载力和各阶段损伤进行了数值计算,并与规范进行了对比。